本帖最后由 情歌王子 于 2015-12-13 13:58 编辑
最近几年雾霾是一个火热的话题,而且最近因为空气质量导致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除了雾霾,城市里的空气品质也不太好,比较闷,没有清新感,不能让人感到舒畅。这种情况下,空气质量就应该要得到重视了,毕竟是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到肺里的东西。 现在一个像样的品牌空气净化器,真正有实用性的,很少低于千元的,好的甚至上万。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想呼吸好空气花费不起。所以,对于DIY爱好者来说,DIY一台是首选。
在DIY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目前空气净化器的两个主流手段。 一是通过滤芯滤网等装置,过滤空气中的尘埃等物质,使空气中的颗粒物吸附到滤芯上,降低PM值。但这种方式,如果要真正降低PM2.5这种微粒的颗粒物,对滤芯的要求很高,否则只能滤大的颗粒物,小的却放过了,最关键是滤芯滤网要定期更换才能保持效果,而且更换一次价格也不便宜。 二是通过高压电离的方式,使空气中产生负离子,沉降颗粒物,同时释放的负离子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好处。这种方法不妥的地方就在于会释放一定的衍生物,对人体有影响,而且常用的碳刷也要定期更换,成本不高但比较麻烦。 经过对比上述两种方案,最后认为综合考虑来说,选择高压电离空气的方式去DIY空气净化器,而为了避免放电端损耗,必须选择金针放电的产品。类似模块在X宝有很多,便宜的甚至不到10元,但是要知道这些便宜的虽然能高压放电,但是只能释放大粒径的负离子,对人体帮助有限,而且大粒径负离子迁移距离很短,甚至只有几厘米就消失了,功率也小,没有什么实用性。经过产品挑选,最后确定选用株洲一家科技公司的一款针对40平米左右的场地使用的负离子模块,价格约400元,用来做本人客厅的空气净化用。选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距离测试,在几米以外还能测试到负离子含量增加,PM2.5数值下降,说明释放的是小粒径负离子,因为小粒径负离子的扩散距离远,大粒径做不到。二是对衍生物,比如臭氧等测试指标,均能达标。 该模块标称产生的负离子浓度为每平方厘米2亿个,输出高压为4万伏。 买到模块后,先上电测试,离子风感觉比较明显,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可以感受得到,也没有闻到臭氧或氮氧化物的气味。 但是,光一个带着电源线的模块,放在家里,除了美观问题,控制上也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必须DIY成一个整机进行使用。
DIY清单: 1、负离子发生器模块一个 2、220V转12V 0.5W的电源转换模块一个(给风扇供电) 3、KOTI触摸智能开关一个(86规格暗装开关) 4、塑料盒子一个 5、12V风扇一个
辅料还有电工胶、胶水等 先看看KOTI(柯帝)智能开关的样子。这个牌子的开关显档次,钢化玻璃面板,就算是湿手触摸,也基本不会有触电的概率。科技含量也高,但是价格太贵,小量用还买得起,大量就不行了。
原计划在塑料盒的前后两面开孔,然后风扇从后面抽空气后吹出前面出口,然后负离子发生器模块的放电针固定在风扇前。 用电钻开孔后,用胶水把模块粘贴在盒子底部。然后前面出风口左侧装好了开关。
粘贴好负离子模块后,把放电针的导线管用硬导线固定,把针尖对外。然而,一通电,居然发生负离子模块散热片和旁边外壳的塑料边缘产生电弧的情况。经检查,是由于固定放电针位置的两根导线有高压感应到地,而且模块散热片距离KOTI开关也很近,导致模块无法工作。
经多次调整,均无法实现固定。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放弃固定放电针位置的做法,把外壳的上盖开个孔,让放电针自然探到外面。而风扇在内部吸入的空气也会从上盖这个孔吹出,最后放电针周边也会有空气流动,避免长期使用后附近墙面发黑的问题。但这样做,原来前面开的出风口就作废了,下一步想办法用其他东西装饰遮挡。
最终只能调整成这样:
至此,DIY的空气净化器就做好了。把它放到客厅的空调上面。 最后,说说为什么连一个开关都要用到100多元的智能触摸开关,首先当然是美观,上档次,而且是钢化玻璃面板,不用担心触电,第二是可以配合智能家居主机使用,在全球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手机或平板控制开和关,也很方便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定时,在每天的几点开启或关闭。开关面板的触摸点本身就可以发光显示开关状态,关闭时亮暗蓝光(方便夜间开启),开启时蓝光变亮。同时,通过触摸去开关后的状态也会在手机和平板上反馈。我个人是比较喜欢KOTI开关的,就是比较贵,如果是4路的开关那就得要超过300以上一个了。
这是关闭状态,触摸点亮微蓝光,方便夜间找开关
这是接通状态,触摸点亮度增加
下面是在IPAD和安卓手机控制的情况:
另外,在南方,高湿度的天气很多,相对湿度到95%以上的天气很常见,而高压放电对于湿度很敏感,因此还可以设置在客厅的湿度大于90%的时候,关闭空气净化器。当然了,关闭后所有连接着智能主机的手机和平板还会收到推送消息提醒。
总结,该公司的模块在产生负离子方面还是不错的,虽然价格也小贵。如果要说缺点,从短期来看,模块的设计造成不适合制作成整机(无论是DIY还是厂家),只适合模块单独放置工作。放电针难以用其他物体进行固定。散热片距离本身的塑料壳体太近(1毫米左右),容易产生电弧,一旦有电弧,放电针部分几乎是不工作。建议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