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5-10-25 01:08 编辑
03专气致柔”的放松观 有营养,有运动,还不能完全达到健康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就是说在专门调动精气的过程中,身体要柔弱,要象婴儿一样放松。 老子认为要健康,必须经常放松身体,劳逸结合。
当人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中,经脉就不易被肌肉所压迫,经脉就比较通畅,精气运行阻力就小。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当我们身体达到最柔的状态时,经脉非常通畅,精气就可以在人体最坚硬的脏器中间奔骋。
骨头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如果我们充分放松,骨头里、骨髓中都会有精气畅通无阻的运行。 那么还有什么“气滞血淤”之类的病痛能够难倒我们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如果长期紧张,肌肉僵硬,精气运行受阻,容易导致疾病、早衰。 相反经常放松身体,保持柔弱状态,精气运行活跃,生命力就旺盛。
当然这种放松,不光是形体的放松,还应有心理的放松。 心理过度紧张,也会引起肌肉僵硬,阻碍气血循环。 身心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形体的放松,有益于缓解紧张的心情; 心情轻松愉快,也可避免肌肉紧张僵硬。 身体和心理都彻底松弛,才是老子放松观的核心。 对于心理放松的办法,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十章)的观点。 关键就是要消除一些空想,消除那些达不到的欲望。 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为无为,事无事”(六十三章)的办法,不勉强做任何事,凡事顺其自然。 这样就可消除心理紧张。否则达不到的欲望多了,就会“能无疵乎?”(十章)——心理过度紧张,搞得人痴痴呆呆,出现心理疾患。
04知之不知”的疾病观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吃五谷杂粮,即使身体保养得再好,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伤病的威胁。 如果感染了疾病,应该怎样对待它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说:“知之不知上。”知道自己患了病,只当自己没有病,这是最好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得了病不要背思想包袱,不要过分紧张和悲观,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情,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反“不知知病。”不知自己有没有病,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绝症,过分紧张,这是影响健康最坏的毛病。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是这样,由于过分害怕疾病,使原来很轻的病加重。 有的根本没有病,想都会想出个病来。所以,正确的疾病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最高明的办法就是对疾病采取“知之不知”的态度,不过分紧张。 当然不紧张,不是要你不治疗。 该吃药的要吃药,该休息要休息,该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的要改。 只有这种“战略上藐视疾病,战术上重视疾病”的态度,才会最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所以《道德经》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之所以很少生病,就是因为他们不想疾病,不想它好,也不想它不好,根本就不紧张它。所以圣人很少生病,有病也好得快。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认为,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超脱。 灾祸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 所以,知道满足的,永远是满足的。 人有了野心,就会不择手段去追求,迟早会遭遇大祸。
综上所述,老子的养身保健观许多是同现代医学、中医学、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是一种科学的养生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