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升体积、1公斤左右重量,可满足一台10瓦LED照明灯工作30天,或为200部智能手机充满电——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孙公权带来的“镁空气储备电池”,成为了灾区救援部队、应急指挥部门的“抢手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超级“充电宝”,在两天前才刚刚走出实验室。 芦山地震发生当晚,孙公权和同事在实验室连夜组装了200套电池样品,第二天就运抵成都。孙公权说,这款“镁空气储备电池”最大的特点是比能量高,能量密度单位达到800瓦时/千克,一公斤这种新型电池,能相当于汽车使用的铅酸电池的30倍,“而且不需要充电,一换镁片加点水就能接着干”。 “一方面,解决灾区群众、救援队伍手机、对讲机、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的充电问题;另一方面,为紧急救援提供轻便、充足的照明。”他说,4月22日凌晨6时赶到灾区后,刚进芦山恰巧遇到救援队,“他们立即带了80套,而这几天灾区各级各单位应急指挥部门的需求都很迫切。我们已经打电话回去,准备再送一批过来。” 在芦山救灾现场,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长赵永涛说,目前中科院在芦山地震灾区部署了成都山地所、沈阳自动化所等多支团队。“此次救灾的最大体会就是集中力量发挥了中科院的整体优势,将‘国家队’的科技力量与灾区的需求紧密衔接,提供了确实的科技保障。”(科技日报四川芦山4月23日电 盛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