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otohell 于 2011-6-21 08:51 编辑
我知道此贴一发,我很可能被定位于疯子,不过,没有关系,我所喜欢的就是说我喜欢说的话,被定义为一个疯子,我很放松,正所谓,我是疯子我怕谁。
谨以此文献给我心中的someone,这篇文章里的一小部分内容曾经给她讲过,虽然我一直不知道我在她心中到底是疯子还是天才,但她一直在我心中的女神。
虽然这篇文章很扯,但如果我弄错了一些事实,欢迎指出,谢谢。
先讲两个故事。
1.警告:胃浅者勿入。虽然我现在是生物系老师,其实我不是科班出生,大学上的专业根本和生物不扯关系,没系统学过《遗传学》。正好有个机会,要求年轻老师听年长老师的课,我选了一个讲的不错的老教师去上《遗传学》。那天讲到Muller怎么用遗传学的方法检查致死突变,听到最后,我非常激动,为啥,因为我发现,他的思路和我一模一样,都是如此纠结,如此曲折。简单来说,就是前面有灯塔,你要到那里,但没有直达的路,所以你要绕,而且绕的非常烦琐复杂,其间可能还看不到灯塔的光,但到了灯塔下,你就恍然大悟,我居然到了这里!以我的思维方式,假如没听过这堂课,让我坐时光机器回到摩尔根的实验室,附体Muller,我说不定可以做出一样的成果。沾点摩尔根老板的光,一样可以和Muller一样拿个诺贝尔奖给大家啃啃,看是否是纯金。呕吐的有木有?呵呵,说我吹牛?吹就吹吧,反正不上税。
2.我讲《细胞生物学》中的溶酶体的发现的时候,是这样讲的。首先讲德迪夫(DE Duve,Christian Rene)在实验中发现的3个事实,(具体内容我就不说了)然后让大家用什么方法去解释这个事实,结果大家都想不出来。我说,“有一个猜想可以解释你看到的三个事实,那就是,细胞内部应该有被膜封闭的小泡一样的结构。”然后我用这个猜测去解释那3个现象,有部分同学明白了。德迪夫(DE Duve,Christian Rene)提出这个猜想,最后用电镜证实了他的想法,于是他就拿了个诺贝尔奖。我问同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等了一分钟,下面没有人回答。我说,“这个猜想很简单吧,如果你们同学回到以前,并且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说不定也能提出类似的想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诺贝尔奖不难得到。”下面就有几个同学扑哧一笑,只有笑了的同学才听懂课了。看来自己讲的课很烂,只有这么少的同学听懂我的课。然后我又继续讲:“童鞋们呢,诺贝尔奖并不象你们想象的那么难,其实诺贝尔奖对人的智力和能力要求并不是你们不可能做到的,你们经过努力一样可以达到这个水平,然后就等待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地点干一些合适的事情就可以去领诺贝尔奖了。所以同学们,你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到达这个水平,静静等待机会。”
大家肯定都说我吹牛,我说了,吹牛不上税,我就继续给你们吹吹诺贝尔奖的故事,你们会发现有些诺贝尔奖太容易得到了,简直就是自己找上门来,就是传说中的“躺着也中枪”。
我的知识背景仅限生物和物理,所以主要讲的这些奖项。
我把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分为四流。分别是一流,二流,三流,四流。
先说一流。一流科学家是那样拉轰的男人,就象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他们那深邃的思想,广博的知识,还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畏精神都深深的迷住了我。一流的科学家非常牛,非常人所及。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再怎么努力也白搭,这需要天分。这里面包括波尔,爱因斯坦,得布罗意,普郎克等,值得我们骄傲的是还有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严格说来,他们两个只能有一个入选,但我们不知道他们关于“宇称不守衡”是从谁的脑袋里先冒出来的,所以暂时列两个人。
牛人的特点是非常牛。他们理论和他们也一样牛,这些理论的特点就是简单,非常简单,所谓大巧若拙指的就是他们,这些理论就象一层窗户纸一样薄,但是捅破它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如同上帝说:“要有光”,波尔提出了,电子要有轨道,小爱(就是爱因斯坦,很多人都这样称呼他)同学提出,光速不变,得布罗意告诉我们物质也是波,普郎克说,光子的发射一份份的进行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告诉我们,宇称不守衡。好了,同鞋们,窗户纸已经捅破,就这么简单!我们拿得布罗意和小爱同学给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
得布罗意当科学家其实有点不靠普,他是贵族出身,他爷爷当过法国总理,家里是世袭公爵。说他不靠普是因为他根本不是出身物理的,他是文学硕士,好象是研究历史的。一战中他当了测绘员,后复员回家,不过这个时候他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进了大学师从朗之万(Paul Langevin)(应该是传说中和居里夫人有暧昧关系的那位,不过我感情上支持他,凭什么科学家就不能搞婚外恋,特别是在那个据说30%的孩子都不是爸爸亲身的法国社会。)攻读博士学位。
“一天晚上,他坐在土岗上一边思考一边望着夜空,突然一颗流星划过了天际,他的灵感马上被激发出来。 ”(引自《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他想到了,既然光具有粒子的性质,那电子等物质为什么不能有波的性质呢,为了我的那个博士毕业证,电子呀,你也应该有波动性呀,要不,我怎么毕业呀。有了这个想法,后面的事情用高中物理水平都能解决了,于是有了个公式:ν = mc^2/h,我知道大家都讨厌数学,不过请大家原谅,天地良心,这是我这个文章中唯一的公式,希望不要吓走大家。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物质也有波的性质。博士论文写完了,可估计他的导师都头疼,这孩子脑子是不怎么灵光,可人家有背景呀,人家的爹比李刚牛多了,怎么办,最后他坚持还是让这个可怜的孩子毕业吧,郎之万的评语是:"这个博士生的想法近似荒诞,但是其中物理思想展现的很是完美动人。" 虽然让他毕业了,但朗之万老感觉对不起其他评审教授,让一个脑子被驴踢过的孩子毕业,尽管有背景,其他教授丢不起人呀。有了,给小爱同学写信,让他大力推荐一下,其他教授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虽然当时小爱那时还没有成为科学界的教父,不过名声也大的很。于是把小得(智能拼音打外国人的名字太费劲了,原谅我用呢称)同学的博士论文邮寄个小爱同学。小爱同学不知道是否真看懂了,回了一句:"至此,一场伟大戏剧的帷幕被人掀开了一角。" 朗之万高兴的捧着这句话奔向每个评审教授家了,边跑还边说,“小得脑子真的没有被驴踢过,小爱大师都肯定了他的想法!”,其实心里在想:氧化钙,当个老板(导师)容易吗?以后哪个当官的再把被驴踢坏脑子的孩子来读我的博士,我坚决不要!小得同学就这样毕业了,干什么工作我不知道,或许,他根本不需要工作,反正啃家里几辈子也啃不完,不过后来他的这篇论文使他在1929年拿了个诺贝尔奖。开创了博士论文拿奖的先例。
毕业后的小得很无聊,自己被说成脑子被驴踢了,怎么证明没有被踢呢?有了,把我的理论用实验证实,看谁还敢说,于是他就找人去设计实验。公认的搞电子的实验大师是亚历山大?多维叶。德布罗意毫不犹豫地找到了他,向他讲述了自己的计划。不料多维叶撇撇嘴,对此不屑一顾,他当时正在忙着显象管上的电子扫描的工作。心想,这孩子的脑子确实被驴踢坏了。 结果虽然多维叶在电视的诞生上作出了贡献,但他显然失去了一次得到诺贝尔奖的机会。
牛人不光自己拿个诺贝尔奖和玩一样,还会到处扔诺贝尔奖。小得扔的奖就砸在了一个幸运者头上,他的名字叫戴维逊。什么?没听说过,没关系,我也是刚听说。这哥们虽然也拿个诺贝尔奖,但在我的分类里是三流科学家,资质一般,如果换成你,也可能被诺贝尔奖砸到,所以说平时戴帽子还是有用处的,否则被哪天被诺贝尔奖砸个头破血流,你还不能哭,必须要假装高兴,多冤呀。话说戴维迅和革末不知道在搞什么实验,反正就是用电子轰击真空中的镍块,某日玻璃罩爆炸了,空气进去把里面的很热的镍块表面给弄脏了,戴维逊八成是个小器鬼,不舍得扔,加热后再用,最后再轰击的时候,出现了X射线的衍射图象,可他们明明用的是电子轰击的呀,所以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实验还是小得理论提出前做的。后来等小得的理论出来了,咱不知道哪个高人指点:上帝呀,佛主呀,安拉呀,你们运气怎么这么好呀,这个就是小得说的物质波,快快,去申请个诺贝尔奖去,回来请我客。于是戴维逊和G.P.汤姆逊因成功地观察到电子衍射的图案,于1937年获得诺贝尔奖。怎么样,诺贝尔奖不难拿吧,别慌羡慕他,还有更容易的呢,后面我们会讲到四流科学家威尔金斯,那才是真正的躺着也中枪。小得的理论很牛,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就是他理论的直接产物。所以小爱同学有句话说的很好:"只有理论才能决定我们可以观察到什么。"小得的理论就是这么牛,都可以决定你看到什么。
该讲讲小爱了。小爱很牛,诺贝尔奖对他来说,其实并不能体现他的价值。他一生四大贡献,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解释光电效应,提出波色-爱因斯坦凝聚,这四个都是重量级的理论,拿4个诺贝尔奖也不算过分,当然前提是他能活到前几年,因为波色-爱因斯坦凝聚这几年才被证实。解释光电效应和前面的两项贡献比是小儿科,这个属于二流科学家能达到的水平。不过光电效应的解释也需要勇气去捅窗户纸,那就是光是粒子,一旦捅破,用我们初中的数学知识就能性了。关于光电效应的解释,高中大家都学过,就不说了。广义相对论非常牛,小爱曾经说过,狭义相对论如果我不提出,不出3年也会有人提出同样的观点,而广义相对论,如果没有我,50年也不一定有人提出。不错,广义相对论几乎是他单枪匹马搞出来的,这个和量子力学形成强烈的对比。不过,今天我们单说说小爱同学后半生干的事情,那就是统一四种基本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万有引力。可惜到了他死,也没有什么进展,所以有人很惋惜,认为他走错了路,离开了主流研究领域。可我要说,正是他的这个悲壮的行为,使我认识到他是今天这个文章里提到的最伟大的科学家,本来论武功和智慧,我都认为他和波尔不相上下,靠他的悲壮行为最终高了波尔一点点。统一四种力应该属于终极真理之一,这个工程太庞大了,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完全统一。小爱同学太狂妄了,企图依靠个人的能力去揣摩上帝的意思,最终,上帝在最后一刻出手,蒙住了他的眼睛,使他含恨而去。今天,我们依然在继续建着巴别塔,有人认为人类太狂妄了,可我却说,人类呀,你有资格狂妄,因为你有爱因斯坦这样天才。
一流科学家是自己能发光的人,所以他们的成功谁也挡不住,而二流科学家虽然也发光,可是他们要借助于环境才行,就象钻石或者镜子。这个外界的光就是要么是有更牛的人撑腰,要么是运气。
比如开头提到的Muller,没有拿诺奖的老板摩尔根和他的实验室,他依然会在其他行业干的很出色,可是拿个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拿奖的科学家都在这个名单中。在这里我以大家熟悉的居里夫人、沃森和克里克还有班亭来讲讲他们成功的秘诀。
其实说实话,我并不太愿意把居里夫人放在这里,她的科研思路很简单,就是某种物质有放射性,用尽一切办法把它给纯化出来,这个需要运气和毅力,大概相当于三流科学家的水平。其实有些科学家一生很执着的在做一件事情,很悲剧的是,方向错了,一生耗尽了。居里夫人运气好就好在,方向很好。她的实验条件非常差,估计比我现在的实验条件好不了哪里去。可以肯定,她所研究的放射性,很多科学家不屑于研究,认为没有前途,所以才让她这么简陋的实验室拣了个漏。我不太清楚当初选择这个方向是居里还是居里夫人的意见,如果是居里夫人,那毫无疑问,她的科学的敏感性非常好,当之无愧的是第二流。但无论如何她的运气好是肯定的。最值得羡慕的是,她的这种运气被遗传下来了,她家一共四枚诺贝尔奖,怪不得人家能把奖牌给孩子玩,反正多,丢他一个两个也没关系。其中一个是水分比较大的她女婿的和平奖。他们的女儿约里奥?居里(Irene Joliot-Curie)也在1935年和她丈夫一起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据说她女儿至少有3次诺贝尔奖的机会,他们比查得威克得到中子存在的证据,可惜他们不知道曾经有个牛人预言过中子,最后和诺奖失之交臂,上帝实在看不下去,又给了一个机会,又被他们给错过了,上帝怒了,有给了他们一次机会,如果他们再不抓住估计上帝肯定会疯的。还好,上帝没有疯。居小里同学的运气实在让我妒忌,为了代上帝主持公平,我决定把她列为三流科学家。有个问题很奇怪,居里夫人的女儿居小里同学为什么没有随夫姓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她有个比较牛的爹和娘,所以说在科学领域,也是有李刚的。不过他们倒不是学霸,而是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表扬他们教子有方。有一个有诺奖的爹娘,自己拿诺奖的几率就大增了,除了居小里同学,这里还有小布拉格,小汤姆逊,小塞班,小波尔。不过他们也郁闷,拿个诺奖,肯定会有闲话,说自己是靠的爹娘的关系,一辈子都要生活在自己爹娘的阴影里,哎,有得必有失,这样看,上帝还是公平的。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掀开可分子生物学的序幕。我应该特别感谢他两个,给了我碗饭(我教分子生物学实验),我的祖师爷呀。不过尽管如此,他们也只是二流科学家(对不起了,祖师爷)。他两个一个是学鸟类的,一个是学鱼雷的,二战后,没事干,读了博士,镀镀金吧,以后好混碗饭吃。他们两个瞄准了当时世界上的最前沿,就是DNA的分子结构,当时除了他们,好象还有两个课题组在研究,其中就有鲍林,鲍林不知道脑子怎么了,老琢磨他的三链DNA结构,我就奇怪了,根据当时的材料,不应该有这么奇怪的结构呀。按照鲍林的水平和科研实力,不应该输个两个年轻人,估计Vc吃多了吧,脑子晕了。解决DNA结构的关键是富兰克林,本文的第三个女科学家。她在威尔金斯的实验室搞晶体衍射,得到了DNA的衍射图片。但她缺少广阔而敏锐的思维,并且当时她将研究焦点放在A型DNA上。她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个就是DNA双螺旋建立的最直接证据,沃森和克里克看后,大喜,连夜捣鼓,最后终于拼出了DNA双链,现在已经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的图腾。按照诺贝尔奖的惯例,应该沃森和克里克和富兰克林一起领奖,可富兰克林后来去世了,最后威尔金斯领了奖。同学们那,要论本文运气最好的就是威尔金斯,其实什么也没干,只不过是富兰克林的老板而已,而且据说和富兰克林还有矛盾。这么好的运气,让我辈非常妒忌,我把他列为本文唯一的一个四流科学家。中间还有个有意思的故事,就是当时威尔金斯由于以为华生与克里克早已不做DNA结构的分析,因此将照片51号拿给华生过目,并且详细的解释相关的研究结果。
班亭发现了胰岛素,故事是这样的,人们早猜测胰腺分泌一种能够降低血糖的物质,因为没有胰腺的狗血糖马上升高。于是搞了无数狗的胰腺(这些狗也算是为科学献身了,虽然是被迫的,让我们为在实验中献身的动物致敬),磨碎,然后注射进狗的身体看是否有降糖效果,结果都不成功。班亭也想搞搞,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当时班廷就是一个外科医生,很年轻,没有自己的实验室,于是他趁麦克里欧教授度假的机会给他要了实验室的钥匙。在麦克里欧很happy的度假的时候,班亭居然成功了,关键原因是在他摘胰腺前把狗的胰管给结扎了一段时间,这样提取的样品就可以降糖。我们知道,胰腺里除了有胰岛素完,还有很多蛋白酶,其他人提取的时候蛋白酶把胰岛素给分解了,而班亭结扎胰管导致外分泌腺的失活,不能分泌消化酶,最后得到了未被消化的胰岛素。麦克里欧度假回来,知道后,马上知道这个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招手分离胰岛素。他的思路和前面讲的居里夫人是一样的,不需要什么新的技术,只要努力,资质平庸的人也能干的了,实际情况是他自己也搞不定,最后请了生物化学家詹姆斯-克林普来一起提纯。最后他和班亭分享了诺奖。在我的分类里麦克里欧是个三流科学家。还有个更有意思的事情。当时班廷想找助手帮他干活,两个人想来,最后靠抛硬币留下一个人查里-最好(Charles Best)(这个名字也很好玩),后来大家对把诺贝尔奖给克里欧很有意见,认为应该给查里-最好(Charles Best),不过班廷把奖金分一半给了他,老麦一看也不好意思了,自己分了一半奖金给詹姆斯-克林普。
如果说二流科学家主要靠能力和努力其次靠运气,那三流科学家主要靠运气,其次是能力。前面我讲的戴维逊和麦克里欧的成功,运气是主要原因,还有一类靠精密测量得诺奖的科学家也是这类,比如密立根,塞曼等,还有前面讲的G.P.汤姆逊根据小得的理论,观察到了电子的衍射。说到G.P.汤姆逊和他爹老汤姆逊比较有意思。老汤姆逊证明了所谓阴极射线是一种粒子,也就是电子,拿了个诺奖,n年后,小汤姆逊证明阴极射线是一种波,同样拿了个奖。不过大家不用担心,爷俩不会吵架,因为电子就有这么奇怪的性质。稍微再说一下密立根,这哥们品质稍微有点问题,为了早日拿到诺奖,把自己的数据做了小手脚,不过最后被揪住了小辫子,还好,不是太大的问题,他的结果还是比较准确的。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把奖发给他们,他们也就一工程师的料,他们干的活基本没有什么创新,只要努力去做,不需要太高的天分的人都能干成。属于这类的还有工业化生产了青霉素的钱恩,弗罗里。所谓世无英雄,使他们成名尔。不过我要特别说一下,我说三流科学家水平不高,是 相对于一流和二流来说的,但比现在的我水平还是高的多的多的。虽然我是疯子,不过所谓疯亦有道,自己的水平其实和坐的电脑面前的朋友差不多,所以我能当疯子,你们也能!等等别走,施主,我看你天庭饱满,地格方圆,这么神经质的帖子居然看到这里,说明你很有慧根呀,要不,我成立个疯子教,你们入伙吧。想入会很简单,只要在这里吱一声,对着屋外叫三声:我是疯子,你就成为我们光荣的教徒了。
再讲点和诺奖有关的八卦。讲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的事,个人以为,他的水平大概在一流和二流之间,主要贡献是在笔上计算出了负物质,现在已经被证实存在。据说从他的文章里就能看出他是个孤僻寡言的人,当然,我是看不懂。一次去某校做报告,讲完了,有人提问题:“我刚才没听清楚你的某某某段。”然后就坐下了,可狄拉克一直不说话,主持人就奇怪了,问,你怎么不回答刚才那位朋友的问题呢?你猜他怎么说的:“刚才他说的是陈述句,不是疑问句。”太酷了。狄拉克知道了自己获得诺奖,有点郁闷,因为不喜欢出名,出名了,就没有办法安心搞研究了。他把他的想法告诉他的老板,他的老板是卢瑟福,很牛,不光自己有个诺奖,更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导师 ,他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人们的天才,又以伟大的人格去关怀他们,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卢瑟福一生至少至少培养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他的头像被印在了新西兰的钞票上。他听完狄拉克的话沉思了一下,说了一句话,让狄拉克乖乖的去领奖去了。你们能猜出他怎么劝狄拉克的吗?他说:“如果你不去领奖,你的名气会更大。”
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奇怪,既然诺贝尔奖对人的资质要求不高,那为什么我们国家一个都没有呢?难道我们13亿人都这么笨?错,我们很聪明,获奖的关键问题是环境,具体到个人,再加点运气。比如胰岛素的发现,其实是个迟早的问题,因为大家都在研究这个,反观当时我们国家,全国这么大,有几个能自由自在的做实验的呢?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科研环境还是不容乐观。虽然投资上去了,但分配不公,资金利用低下,学术行政化始终困饶着科学界,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和社会大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科学研究不是象牙塔,是大社会的一部分。想拿诺奖,个人以为,没必要给某个实验室投资大量经费,人为去制造,所要做的就是把科研环境净化好,给研究者以充分的自由,以我们的聪明才智,我相信一定会产生几个诺贝尔奖的。不过问题是我不相信中国科研环境真的能净化。所以拿诺奖不能靠国家了,靠谁,就靠诸君了,不错,就是电脑前的你,作为一个疯子圣教的教徒,应该做的就是正常的生活之外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不过不要整天做梦拿什么诺奖,李政道(丁肇中?)说过,为了拿诺奖而搞科研是很危险滴。你们还应该多带着孩子接触大自然,多买本科普书。天才当不成,当培养天才的土壤,诸君还是可以的。这就是我们疯子圣教的光荣任务!
我发现,不光中国人很土,整天叫嚣拿诺奖,日本人也差不多,居然把拿诺奖列入国家计划,还把数量都计划出来了。科研这东西,不是“生育”,可以计划,还是让她自由自在的生长比较好。
最后告诉教徒们一件事情,就是作为疯子的我,其实是一个很有见识的疯子。专家教授见的多了去了,包括国外的,听了不少讲座,院士的讲座咱也听了几次,总的来说,良莠不齐,曾经有一个院士让有礼貌的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中间退场。最牛的是咱亲自聆听过诺奖获得者的演讲。那是在学校里的时候,同学们都说有诺奖获得者来我们学校讲座,宿舍里纷纷嚷着,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走那里一看,人真多,根本没有座位了,只好站着。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个人的名字,只记得讲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个德国人,应该是个化学奖(生物学奖?)的得主。人多,距离远,我的听力差,讲座的人口语德国味太重,舌头根本没伸直,最后基本上我一句没听明白。而且我估计别人也一样。讲完后,我们系有个留学的老师问了个应该是准备好的学术问题,学生问了两个问题,都是和学术无关的,大意是你得了诺奖有什么感想之类的。比较有意思的是,我同宿舍的一哥们居然还和他合影。哎,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呀,如果有了这张照片就可以作为我们疯子圣教的镇教之宝。其实不光中国人这样,美国也类似,费曼出去讲座的时候根本不喜欢人家在海报上写他的名字,因为名气太大,结果讲座上人太多太杂。所以说很多人看重诺奖只是看中了虚名而已,在中国更严重。知道杨振宁娶了个28岁的媳妇的人很多很多,知道杨振宁获诺奖的人很多,知道他因为提出“宇称不守衡”而得到诺奖的人很少,而理解”宇称不守衡”本身的很少很少。不亦悲乎。
参考文献:
《量子史话》 B霍夫曼
《物理学和伟大的科学家们》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castor_v_pollux
《国产007》
《大话西游》
《圣经》
《百度》
更正:
Muller得诺奖的成就是X-ray造突变
他在离开摩尔根实验室,独立开店以后才开始搞致死突变,折腾了很多年以后才开始用X-ray搞突变。
感谢松鼠会的 山要。是他发现的这个问题。
所以Muller不是靠沾老板的光拿的奖。同时我再声明,我说的 二流三流四流是和一流科学家相比的,实际上,他们还是非常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