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大家谈-手电筒爱好者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享受更多功能。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521|回复: 12

转帖—《彻底解开峨眉山九老洞之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11-10 11:04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1-3-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成为会员,享受更多功能。

    x
    本帖最后由 howard113 于 2021-3-8 11:46 编辑

                                                                                                                        彻底解开峨眉山九老洞之迷
                                                                                                                                                                                               (摘自1987—1988年总第5—12期乐山史志资料合刊)                                 

    衣瑞龙:
    F2012011610095900013.jpg

    作者简介:

      衣瑞龙,男, 祖籍山东,1943年4月1日生于大连,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乐山嘉乐造纸厂工作。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喜欢上了滑翔运动。1980年代中期曾五探峨眉山九老洞,揭开流传几百年的九老洞之谜。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内对悬挂滑翔机还十分陌生时,他历尽千辛万苦,自费制作三角翼滑翔机,并经过数年摸索苦练,终于1990年9月从峨眉山金顶成功飞下。其后近20年里,省内他飞过汉源龙塘山、马家山,江油窦山,并27次从金顶飞下;省外他飞过山东泰山、陕西华山、昆明西山、广西桂林、湖南吉首。衣瑞龙每到一地,都被称作“乐山飞人”、“四川飞人”。他用自制的滑翔伞曾在1993年9月17日、21日、23日三次分别从华山西峰、南峰、西峰成功飞翔。他是目前中国用三角翼飞翔的第一人,是至今国内飞过高山最多的探险家,1996年上海科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探险家》一书中有载其飞行记录。1993年第七届泰山国际登山节期间,四川省业余滑翔运动员衣瑞龙成功地飞越了泰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1993年他自费到山东泰安,乘自制的“盼奥运号”三条翼悬挂式滑翔机,从海拔1545米的泰山极顶起飞,飞行14分钟7000余米,安全降落在泰山南麓三合村附近。衣瑞龙是第一个用三角翼滑翔机飞越泰山的运动员。

    F2012011811055000150.jpg

    前 言

      峨眉山脚下的西南交通大学是我母校。在校期间就听到过许多关于九老洞阴森恐怖的传说。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初期,九老洞的“恐怖”内容也更为丰富:什么洞里有蟒蛇,有地下暗室,每到晚上就有敌特的电波发出等等。

        上山破四旧的“革命群众”下山说:驻仙峰寺的队伍中有几个胆大身强的同学带着氧气牵着绳子进洞,看到了死人骷髅,吓得再不敢深入,退了出来, 那时我就萌发过探察九老洞的想法。在游山时也曾进过洞,但因条件所限只到了到了种念。后来参加了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期诸多动荡,此宿愿也就一直不曾实现。

        经过拨乱反正的八十年代初期,封闭和压抑的气氛开始被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局面所取代。随着开拓和进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视野也逐步放开,旅游事业随之发展起来,一九八三年八月,游山旅客中的三名昆明医学院学生冒险深入洞中,迷路其中,险困十二天,后来侥幸被发现而得救的消息在《四川日报》上发表后,世人对九老洞的真实面目就更为关切了。至此,我决心将凤愿化为行动,解开这一千古之谜。

        从一九八四年底起,我先后组织人员,自制灯具,四上峨眉山,五进九老洞,转谜宫,钻风洞,下深井,攀阴河狭缝,过死亡洞,滑斜坡,征服了九老洞的绝大部分洞段。正当奋进之时,乐山市科委组织力量对九老洞进行全面科学考察,我又协助乐山二0七地质队,终于在一九八六年六日二十七日深抵洞底,结束了旷古以来人们对九老洞的种种传说和推测,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


    第一集 九老洞扑朔迷离 立雄心探个究竟


    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拔地而起的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山中海拔一千七百五十二米高处,有一寺院,名曰“仙峰寺”

      出仙峰寺南行,一条山路将人引进幽深的林中。云雾使参天古林披上厚厚的苔薛。穿行其间近里许,山路陡然而下,数十米后便降至一座阴森的洞厅前。这就是自古以来人们为之造就了许多神话传说,一直被列为“巴蜀之谜”的九老洞。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90208_d41648591ec048fea1b21e70.jpg src=http___youimg1.c-ctrip.com_target_100h0h0000008te6mCF27.jpg&refer=http___you.jpg

    九老洞入口内外

      九老洞的得名来自下述传说,古时,一僧人漫步至此,遇九位老者在洞口奕棋。奕毕,九老请僧人入洞。行数里,一条茫茫大河横于前,隔河闻鸡犬之声。九老曰:“过河即是我等村落,请师父同舟渡之。”僧人辞谢,出洞归寺,山中已过数十载矣。此洞由此得名。九老洞洞口云雾缭绕,古木苍茫。盛夏时节从洞中浸出习习冷风,使人感到洞深莫测;大雪封山的严冬,薄雾般暖暖水汽从洞中升腾而出,凝结的水汽在洞厅地位结成许多冰笋,别具一色。


    第二集 虎牙洞景观奇特 钻迷宫使人生畏


    一九八四年夏,我把探洞的想法讲给周围人听,准备寻找自愿者同往。绝大多数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之举,个别有好奇心的人也只是谈谈而已,并不愿耗力登山自寻苦吃,眼看接近年底,仍无人同行。若再不行动,要拖到明年去了,决定年底前上山一行。为解决照明,我到百货公司买了一盏桅灯 (煤油灯),两节电池的手电,三对电池,四颗灯泡,两斤煤油,一元钱一只的指南针,还带着皮尺、笔记本等,于十月二十日启程。

    F2012011717122600105.jpg

    峨眉山九老洞岩溶洞穴科学考察队人员考察结束后在洞口合影(摄于1986年6月)

    这年冬,峨眉山上的风雪颇大,登山路上只遇到一两个游人。傍晚时分抵达仙峰寺。飒飒寨风中湿冷的云气如雾似瘴,寺庙的门窗,院里的石柱等都绪满了一层针刺般的冰凌。我在空殿里歇气。少许,风雪中进来一个年青人,身高一米七二左右,挺结实。他跺着脚脱下军太衣拍打身上的雪,一身的热气如蒸笼般升腾。这人老成持重,我想若能说服他结伴探洞倒不错,便与其攀谈。摆谈中得知他叫杨勇,毕业于云南农学院,在西双版纳洪县农业局工作。这次是出差调查西南五省粮食虫害情况,顺路一游仙山风貌。他对我探索九老洞也颇感兴趣,决心和我一同入洞探险。

      傍晚,我俩来到洞口。冬季的九老洞附近,一幅苍古深山绝无人迹的景色。山崖上滑雪和倒伏的枯枝树干几乎把路埋住。洞口被山上滑下的雪封了一半。

      爬过雪堆,来到洞厅里,这十余米长的洞厅基本呈东西走向,中间正北的主洞口里黑不见底。暖暖水汽从洞里缓缓升腾而出。于洞厅顶部凝成水滴,时时滴落下来,在洞厅地面结成一片半米左右的冰笋。我点燃桅灯,杨勇持电筒,入洞顺石板路下坡而行,一股湿闷的暖气取代了山野的寒冷。洞里空气湿度大,透明度差,洞壁岩石参拳不齐,颜色深暗又潮湿,吸光性很强。手电只能在近处洞璧上映出一圈微白光环,其余地龙全然看不到,桅灯也只能勉强看到两三米,周围仍是漆黑一团。

      举灯勉强观察,这段洞十分宽敞,高宽都在八米以上。我取出指南针,随着下坡洞渐转向西北。和杨勇拉着皮尺量到神台是一百三十米,游人进洞只限此处。残缺的神台上歪立着一只狗几大小的半截无头菩萨。

    215503475_5_20210215103708943 (1).jpg

    九老洞神台(如今修复后)

    在神台附近洞顶,见到一两只倒悬的编蝠,似有冬眠之状。我和杨勇脱下毛衣,塞于洞璧小洞申,就神台周围寻路。在神台五对面的岩璧下发现有既矮又宽的洞。我们爬进去一二十米,勉强可站立,却不见通路。环顾四周都无洞可入。我提高桅灯,发现尽头近两米高的洞顶部有一小洞,这洞直径只有零点四米,如天窗二般。我抓吊上去,可斜上爬行而进,洞璧全是泥巴。杨勇在后跟随爬行,进二十余米向右直拐,左侧有数个壁洞,伸颈窥看,下面横一长洞。

      我们攀下四米落洞底。此洞甚长,洞璧和底部怪石突起。行不一刻,一巨石将洞拦腰堵住。攀过这三米高的巨石沿洞探行,不久于右壁下发现一小洞,我们爬进去十余米后,好像进入了一个巨兽的嘴里,"这儿洞的上下互生着密集的石锥,如虎口狼牙一般。
    我们于洞底的石堆间隙中躲避着上面直逼下来的石锥爬行,这些石锥并非钟乳石和石笋,而是九老洞所处的白云岩岩层亿万年前被水冲刷溶蚀而成。这和广西贵州的溶洞景观都不相。我们退回到主长洞继续探去。至尽头己变得低矮,寻觅申左侧一小洞极低。爬将进去,渐开阔,听到滴水之声,随声寻去,不远处的岩璧上一片钟乳石,如飞瀑般顺岩而泻直接洞底,下有小池,水清若无,滴水落入丁东作响。观察前面,昏黑一团,原来我们进入了一个大溶洞,空间放大。光线不及所致。此大溶洞高三至六米,宽六至八米,我们量得长度是四十五米。

    215503475_6_2021021510370937.jpg

    大溶洞

      我们行至低斜的西南端,岩缝右侧底部发现一小洞,贴地爬行,空间矮小,头难抬起。深入里去二十余米渐可蹲着行动。这里周围岩石全是参差状,突出部分如无数的拳头。再往里则凸和陷渐扩大成放射形,陷入部分呈裂隙洞口,置身这里只觉得各处都是洞口。乱铅一阵,耗费了很大体力却无进展?原来我们陷入了迷宫。杨勇说: "我们别动,听听有存无流水声,若有,往有水处寻去也许有出路。"我们蹲着细听,两耳空空,全无声息。这时方向全忘,恐怖之感油然而生,我俩镇定了一会儿,又努力探索,出了一身汗,终于在一处下方发现一坑洞,洞口一米多宽,有三四米深,房间一般大。我攀下去,转到里面却是死洞。杨勇也下来,这里好歹能直起腰活动一下。在迷宫里钻爬了很久,又累又饿,便坐下取出饼干水壶小餐一顿,稍作休息。

      我们体力已消耗了多半,估计能顺利摸出迷宫已不错,想继续深入已不可能,便爬出坑钻进迷宫。在乱洞中或蹲行或爬行,摸索一阵渐渐觉得所过之处与进来时不相洲。后来爬到一个出口处,外面滚黑一团,我把桅灯伸出洞外,细看了一会儿才明白,原来已转回大溶洞,但并非进来时的洞口,而是在大溶洞的中间洞璧底部。

      回到大溶洞心方踏实,寻着进来的路返回。下了“天窗"在低矮的洞里住神台爬行时,隐约看到神台里有一昏暗的电筒光在晃动,那人已听到我们爬行的声音和带的光亮,靠近矮洞往里探询。我们努力爬出来,只见进洞者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严冬季节他顶风冒雪上山,头上却戴着一顶圆盘军官帽,耳朵裸露冻得红红的,胖圆的脸一股稚气。我问他为何到这里来了他说他是井研县人,曾经来过峨眉山,就是这九老洞听人说过很深,他没钻过,这次专为钻九老洞而上山来的。他这劈打扮,加上手里将熄的电简,居然要一人探洞。真使人哭笑不得。我劝他别冒险了,他只是憨厚地说:“怕啥子嘛。”看来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才有此一行,我决定稍作休息送他一程。

      我和杨勇在神台周围把夏季旅游者丢弃的烂棍杂物拣成一堆,倒上煤油燃起簿火。杨勇在那里烤火取暖。我问那少年在洞里钻了哪些地方,他指着神台里侧说那里进去有一个小洞,里面很深,只是钻不进去。我拿起手电,顺神台台里侧,赵公明大石床前的裂洞往里行进。十余米后洞渐狭窄,只能蹲行。不久身体被四壁限制,前面又是岩壁阻挡不能移动。却见左下方一米的岩缝下有一小洞,如地井一般,很小,人似不可入。伸进电筒观看,却是很深。这洞口只有零点四米宽,又有突石阻挡,我这二米七五的身材想塞进去恐难得逞。我便先把两脚擦璧伸进去,整个身体成L形右侧卧,剥皮般向里硬塞,突石拦腰抵住卡在半中甚是艰难。支撑其间稍作喘息,许久才塞进来,又喊那少年如法泡制。这少年喘息挣扎,磕磕绊绊,半天总算塞下来。

      行几步即可站立,这洞高有三米,宽一米余。洞壁和吊岩上满是蜂窝般的石穴,行进中间有岔洞都不深,S形行进四十余米;前面忽的昏黑,站住用手电照着仔细观看,许久方弄明白,原来是从另一个洞口又进入了大溶洞。那少年的手电将熄,他取出唯一的一对新电池换上。我把通入大溶洞的四个洞口指点给少年,叫他千万小吃,记住回路,不可冒失。便分手返回。我和杨勇出洞,天已黑尽,回仙峰寺休息。
    爬山一整天,又钻了四个小时的洞子,杨勇也疲劳了,他原计划上金顶,这时决定 第二天和我一路下山。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我俩在寺殿门外欣赏风雪峨眉山时,见那少年于朦胧的夜色中往仙峰寺走来。我问他钻了多远,此时这少年已不是进洞时那样信心十足了,他只是喃喃地说,“没啥意思。”便摸黑下山去了。可见九老洞阴森可怕之状绝非一人敢深入,也绝非凭一时兴趣所能征服得了的。


    第三集 总结经验二探古洞 只身探索幸过迷宫


    回乐山后总结这次探洞的经验,虽然过了神自深入却不远,心情暗暗不快。九老洞绝不会只有这么深,应该找到迷宫的出口。

      时隔一个月,本厂机修车间的陈涛 (二十四岁)和另一车间的一个青年准备上峨眉山欣赏雪景。我把准备继续株洞的想法谈了,希望他们路过九老洞时和我一同进洞一趟,陈涛勉强答应了。

      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四日登山,一路上又遇到一个资阳的年青人,因耍朋友受挫,没跟单位和家里打招呼就跑到峨眉山,便和我们一路,下午五时来到九老洞。我们一行四人入洞,行至离洞口四十米处,岩壁上一裂缝,只能容一人侧身半蹲挤入。只几步便路断,下面接一大裂洞顶端,滴水下落十分阴浸。

      几人当中,我的体力较强。陈涛让我用绳子拉住他放下去。我用所带的十米长尼龙绳把陈涛齐胸拴牢紧紧拉住,让陈涛攀吊若突岩四穴往下吊放,整五米落洞底。陈涛在洞底说不用绳子也能下来。我便攀着岩壁下到洞底,等其余两人都下来顺洞深入。这裂洞窄而高,宽只一至二米,高四至十米,洞底水间碎石。行四十余米地下渐无水,有黑色堆积物,踩上去如松软的泥沙,厚达半米。我甚觉奇怪,"估计是从洞顶落下来的,举桅灯上照,发现洞顶和两壁布瞒岩燕窝。原来地下是若干年来累积的燕粪,可见这是岩燕洞。随手取下一只燕窝,大小如手掌,呈半球形,是岩燕用口申的分泌物将羽毛、苔藓等细小纤维相互粘结,粘在岩石上而成。分泌物呈白色,主要集中在巢与岩石粘结部位?厚达一至四厘米。比时证值严冬并无岩燕,可见此燕是候鸟。此狭洞总长六十余米,燕窝一直分布到此洞尽头。

      返回主洞,来到神台,我带三人塞下剥皮洞来到大溶洞里。这三人本不愿钻洞,此时又劳累,明天还要上金顶,便不再前行,在大溶洞里吃过饼干就出洞去了; 上山一次不容易,我决定一人到迷宫寻路,遂带上手电 从上次摸出迷宫时出来的洞口进去,左爬右转,终于来到上次折返的坑洞口上。举灯左右上下仔细察看,发现坑洞口上对面一点五米高的顶侧有一横洞,我抓住岩壁从坑洞口上小心跨过,攀进去,岩洞逐渐变宽畅,深入当中渐可直立。行数十米,至一低缓的坑洞底部,脚下几块人体残骨赫然入目,使我一惊。过了坑洞弯转而入,里面甚远。我只身未带备用电池、路标,恐出问题,已经找到通路,心里踏实多了,便决定折返。

    215503475_9_20210215103709287.jpg

    迷宫的出口


    第四集 自制灯具解决照明 三探古洞观察岩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两次进洞避榆的经验说明,探洞必须借助一完强度的光亮来现察洞的分岔和延伸情况。我决定自制大型电石灯解决探洞的照明问题。

      我找了一只旧二氧化碳泡沫灭火筒,作了个手提式乙炔发生器,使用时靠倾斜筒体的角度来控制水的流量,即控制乙炔气体的产生速度,从而达到控制火焰强弱的目的。

      每次可加三公斤电石和相应的水量。产生的乙炔通过克来长的胶管一端的铜嘴小孔喷射而出,燃烧的火焰发出挺眼的光亮。电石和空气混合的爆炸带很宽,乙炔在空气中的浓度从2·5%到82%都会引起爆炸。当浓度在7%到13%时爆炸威力最大。

      洞中使用乙炔筒,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保证安全,如果爆炸,必将直接受其害。为此我采取全封闭式,筒内与外界完全隔绝 使里面绝无空气进入。几经改进,亮度可超过300W的灯泡。黑夜试验,十米半径内的景物尽收眼底,使洞中观察有了保障。

      照明解决了,组织入员却一直很困难。找过许多年青人,都无此志趣。到一九八五年六月仍无着落,心中有些着急。一次我又把探洞的想法讲给住在嘉乐纸厂附近的罗才嘉(乐山造纸厂工入,乐山人,1949年生)听,经几次动员,定在七月中旬上山。这当中又说服嘉乐纸厂青工邹勤学 (井研人,1960年生),饭店服务员小李 (十六七岁)。

      几个人不同单位,各自在自己单位调换休班,最后定在七月十九日上山。 洞中岔洞纵横,容易迷路,怎么办?我想了几种办法,沿途牵细绳子,用粉笔画记号,沿途放白纸条。第一砷难实现。洞里攀爬,环境复杂,要带很长的绳子,又要沿途牵放,很麻烦,粉笔在湿润的岩石上难画清楚,自纸条最为方便可靠。决定带白纸条。

      我提前收拾好简单的测绘用具、电石灯、十五公斤电石、五公斤体积的塑料水桶、白纸条数百张。通知每人准备电筒一把,更换电池一对。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九日清早,四人启程,下午四时到达仙峰寺。时值盛夏,游人甚多,排队登记住宿,用晚饭,花了两个多小时。估计岩燕这时早已迁回洞中,我决定当晚考察神台以外部分。

      我给大家分工,罗才嘉体力较好,在后面提乙炔筒,小邹和小李在中间背电石、水桶,我把同乙炔筒相连的五米长胶管牵着走在前面,持乙炔灯边开路,边测绘记录。晚七时,我们来到洞口,点燃乙炔灯。乙炔灯燃烧着发出唿唿的声响,走进洞里,有了这大型的乙炔灯,果然与前两次迥然不同,洞内照得通亮,所有景物一览无遗。几个对乙炔灯赞不绝口。随着深入,嘎嘎之声不绝千耳,洞里大群岩燕被强光惊扰步成群飞窜。

      我们观察到从洞口到神台的中段部位洞顶栖息哲近千只岩燕,只是这里阔高七八 米,燕窝都高高在上看不清楚。我们来到通往岩燕洞的裂缝口少不时有相当数风的岩燕 从这里进出。挤进岩缝,先用胶管把乙炔筒吊放下去,再持灯攀岩落底。我在下面为几人照明,小李欲下,摸着湿滑的岩石膏下面如此深远,不知呀措,伸脚时险些摔落下来,只惊得他失魂落魄,退出岩缝,再也不肯前行。我三人相劝无济于事,只好由他蹲在缝口等候我们。

      罗、邹两人相继下来,行不远,强烈的灯光惊扰了宁静的洞穴。此洞空间不很大,上千只岩燕如蚊蝇般往来飞窜,一片嘎嘎声,劈头盖脸撞来。更有燕屎随之而降,不一刻已将我们三人打扮得斑斑点点,可谓燕粪狼藉。

      随手捉住岩燕观察,其大小同雨燕,不同的是,雨燕背黑胸白,尾又尖长,而岩燕 全身灰黑色,眼脸部部份羽毛向四周放射,头部形状颇像猫头鹰。我发现卧于巢中的岩燕 从来不发声,一旦起飞立即不停地发出嘎嘎的叫声。后来我白天在洞口观察时见它们飞 出九老洞见到光明时立即停止了叫声,而归洞时刚接近洞口立即叫着向里飞行。可见它 们有声纳系统,借助发射和接受反射回来的声音判断障碍,这还有待于生物学家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无定论。

      生活在该洞中的老鼠既大又长,于远处昏暗灯光下拖着一条黑影,一窜而过,十分惊人。它们在这儿是不乏美味佳肴的,病燕和幼燕一一且落地,就成了它们的口中之物。

      我们爬出岩燕洞时,在洞口等待的小李,他蹲的地方正是燕子进出必经之地。他沮丧地说,每分钟有几百只燕子擦头而过。阀因他的头上、身上尽落满燕屎。他执意出洞不再前行,我们力劝不成,只好送他出洞。第二天我们入洞时,他便下山去了。


    第五集 水晶石时有发现 钻风洞冷彻肌骨


    第二天一早我们进洞直到迷宫。我带着测绘用具边测边记录。前两次进迷宫对这里的洞群分布还没弄清,这次有了乙炔灯,我决定先把它摸清楚。 爬行半小时,发现了我们放的纸条,便努力寻洞探去。许久,又转回爬过的洞穴,几经周折才弄清,这里有两个环形洞错落相通,更有小岔洞。摸清了迷宫,从迷宫出口的坑洞上跨过,沿上次探过的洞穴深入,行过白骨地,钻过上下两层滴水不断的双洞。
    行进中,渐于几个岔洞底部见到零星白骨。

      一个四米深的坑洞断了去路,我们攀下去,洞底一架朽烂的髓髅。洞底缘有一小洞,爬进寻路,渐有积水。踏水而进,一处的两璧上生有三个岔洞口。其中左方两米高处广个,爬进去扩大成房屋一般。至尽头,忽见洞顶晶光闪闪,宛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里的宝窟,几声“芝麻开门》之后,山门开处珠宝之光闪烁于眼前。

      当地人传说洞中水里有水晶石,此矿物竟在这里发现。我们爬上去敲取,硬脆透明。原来是二氧化硅结晶体,即石英,间有结晶较好的呈六面柱体的水晶。后来在其它洞里多次发现水晶。收集水晶时,见地上有被遗弃己潮解的旅游帽、花衣服撕成的布条、牙刷、肥皂盒等。看样子丢在洞中已有一两年,估计是昆明医学院的学生迷路时曾在此停留过。此处离能哆生还的神台只有百米多,但岔洞纵横,又隔着迷宫,一旦失去了照明,休想生还。回到原洞中,小心踏水上突石而过,洞渐狭窄。深入当申,洞体形态变化异常,怪石谍拘,裂洞交错,几乎无路可行。我们撑于缝中小心移动,一旦失手滑下去,后果可想而知。“一次从一个狭窄的岔洞退出来时,跟在我身后的小邹这时自然是在我前面,我才发现他在爬行中两腿不停地发抖,问他为什么发抖,回答是,“冷,冷得很。”其实一直在钻爬并不冷,显然是因恐怖所致。

      终于在一裂洞底部见地面稍平,下去却无路,寻觅中见底侧一缝甚小,初不以为能过,但寻路不着,决定舍命而入。将男体平铺于缝底,如蚕般蠕动而入,洞低手脚不能撑地。挣扎前移申只觉肢肢冷风丛身后向前吹鼓,加入风洞之申。

      原来九老洞属高山洞穴,尽头有裂隙伸延向上与高山外界相通,产生烟囱效应,使整个洞中空气,不管冬夏都从洞口缓缓向里流入,流速极慢。但此狭缝截面极小,且是向里的唯一通路,故流速增大。爬不一刻,已是手脚冰凉,冷不可当。努力过得此缝,勉强可蹲起。活动僵硬关节,等待两人一一过来,稍作喘息。


    第六集 修仙者长眠深井 看阴河白骨累累


    往里,岔洞渐少,或爬或行。不久听到前面隐约渗水下落之声。往前洞越低越矮。我趴着进去,忽然路断,底下一片漆黑,原来下面是一深井。此井上部直径四米,往下放大成六米,深八米余,伸颈窥视下井途径,见四壁之水浙沥而下,井底水间碎石,极难攀下,窥视中见正下方水中泡着一架骷髅,观其状是从此洞口摔落下去而死。

    215503475_12_20210215103709552.jpg

    深井

      洞口低狭,我退回来,罗、邹换着进去观察。我们未备软梯,决定冒险陡手而下。我倒退入井顶,上身趴稳,伸腿下井壁寻岩蹬住,然后缓缓下移。罗才嘉爬进来执灯为找嫩明。借着光亮抓岩而移,拌顶不断滴水,更有细流顺壁而下流于头颈,衣服湿其毕。男在半空全然不能顾及其它,全神贯注于手脚,不能有丝毫差错。

      岗下部越宽,渐有倒悬之危,便千稍垂直处,蛇形横移,方落井底。此时满耳浙沥之芦,阴冷异常。呼吸之气即成白雾。大约用了半小时,我三人才到井底。

      这里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即从神台到井底,沿途的吊岩、岩壁的参差凸凹处,凡突出部位的上半部和凹陷部位的下半部表面,都呈灰蒙蒙的颜色,像落了一层尘埃,用手揩又揩不掉。深井井壁无滴水的地方也是如此。这洞里如此潮湿,怎会有尘埃呢?这一现象罗才嘉也注意到了,这时他问我是怎么回事?我也没找到原因。次年夏天我同二0七地质队来考察时,反复进洞工作才发现,每当从洞深处往外行至迷宫附近时,就能闻到地福天洞香火的气味。每年夏季供奉赵公明菩铲的香火不断、蜡烛、香的烟尘随气流缓缓向洞深处流去,漂流过程中渐与洞中湿气结合而下落。年复一年,几百年的香火烟尘才使洞里的岩石凸凹处呈现出这种现象。这种情况离地福天洞越近的洞段超为明显。

      再说井底有三个洞口,东北方一个可深入,弯腰而入,地面稍高,行不远,洞向左直角转去。转弯处的右侧一洞窟,高宽不足两米。一架完整的骷髅紧靠洞壁,其头骨落于膀骨上,两上肢骨分于两侧,此佛门所谓“圆寂”吧。

      与之相对的岩壁稍平整,其上有毛笔题字,虽年久却很清楚,大小如硬币,繁体,竖写。题字如下,

      “峨眉宋廷璧修仙处,礼拜诸佛菩萨保佑父母平安。”

      “如今世上人眼浅,酒色财物尽用了。”

      “报父母恩。”“大清光绪十年六月十九日。”

      光绪十年是公元一八八四年。从中不难看出晚清朝政腐败;此人欲成仙,自愿死于此,如此景象确使人有所感触:人生一世当进取,当奋争,有所作为,有所抱负。不然,或厌世自毁,或寄希望于神界佛国,实为枉生一世。听到哗哗水声,翻过一洞坎,见一高大岩缝然如两山相逼,伸延甚远。两壁相距不足一由此左行不远,有一深缝与井底相通。继续前行,又一具年代久远的骷髅。不久便米,窄处人难塞入。其岩石都是被溶蚀成参差状。向上十米渐靠拢,向下五米余即是不足尺宽的缝底。流水顺缝底哗哗向里流去。此处另有沉闷的轰轰水声,可见附近还有暗洞,内中亦有河道。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阴河"。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造就了多少愚昧的灵魂。许多自然景象硬拉来与想像中的神境鬼界挂钩。这里也成了他们想像中的阴间之河,成为他们通往"仙国"的路口。只见下面的溪缝中,卡着累累白骨。他们历尽艰辛欲去极乐世界,不想无情的溶洞环境却吞没了他们的生命。

      我们想弄清他们至此的朝代,罗才嘉侧身小心下至缝底,拨开骷髅,不想下面的泥石水中有死者携带的铜钱。这些铜钱大都累在一起,锈结成块,半数散落附近。两壁过于狭窄,只能侧身伸一只手去摸。罗才嘉摸了一会儿,往下便摸不着。我换他上来,又摸了几把。这钱挡初是用线穿在一起,钱形外圆中方,分别有"乾隆通宝"、 "嘉庆通宝"、 "道光通宝"字样,总计有一公斤。可见此人也是晚清时期,携带自已的钱财至此而死。由此可推测:晚清期间朝政日下,而峨眉山的香火却很兴旺,有关九老洞中成仙的传说直颇为盛行。此时汗水和洞里的滴水早已把我们的衣服湿透,身上泥迹斑斑。我把内石灯重新换迸电石,准备继续深入。

      罗才嘉争先开路,塞迸前边岩缝。岩壁湿滑,前边逼狭无可踏处,几次试探不成,只好退回。 我把灯上照,十米高的缝顶,似有一黑洞。我让两人在下面照明,便撑着两壁,成大字形,如飞天盗一般缓缓向上攀。上部岩石与下部不同,十分松动,稍碰即垮落。我想上一步都试试是否牢固。上了多半,看见头顶一侧的壁上桂着一酱色条状物。这儿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会是何物?我攀上两步取下,却是一根人的肋骨,附着的肉筋已板结硬化,成棕黑色。我丢给两人,大家甚是惊异。

      看着就要挨近缝顶,向上换手时,猛地脚下突石踏落,幸好两手刚刚撑住,身体吊在空中,惊出我一身冷汗。再不敢有半点疏忽,步步为营。艰难攀上顶部,却甩黑洞原是凹穴,无路可通。这里离洞口五百多米。至此无路只得返回。

      我们沿途于纵横交错的乱洞中寻着进来时放置的白纸条,白纸条都湿得像水浸过一样,足见洞里何等潮湿。下午四时许钻出剥皮洞,来到神台。在洞里探索了九个多小时,已是疲惫不堪;就地坐在神台周围的条石土歇气。此时才注意到神台上的半截菩萨上搭了一条红布,香槽里插着一一些香头,有几根还在燃着。守护着这菩萨的是一个中等身材较胖的老和尚,见我们从洞深处出来,打趣地问我们看到大河没有?忻到河对面的鸡叫没有?又对我们说,他在这里守这菩萨三十几年啦,从来没觅过也没沂说过有人把这洞子钻完。这九老洞是钻不到底的。

      听了这话,更坚定了我把九老洞彻底探完的决心。

      来到洞口,此时山雨绵绵,几个游客立于洞厅,怅然望着雨中山峦。原来我们进洞不久就落雨,一天未停。游人见我们泥迹斑斑提着电石灯出洞来,都围着我们询问洞中情况。次日,七月二十一日从九十九道拐下山。途中,呀上山的游人淡论,证在单身一人首漂长江的尧茂书已几天没有消息了。后来得知,此时尧茂携证在通天河的直门这向金沙江挺进。离他遇难仅有两天时间。

      我听游人谈论,心里暗暗地想:人们对勇于向大自然挑战的探索者,议论者有之。赞许者有之,可是真证付之行动的却寥寥无几。尧茂书之所以只身去闯那无生还希望的险滩恶浪,足见他在寻找同伴时是何等艰难。

      我在探洞时不慎擦伤的右手中指外关节,因当时没带消**,回乐山后发炎,疼痛难忍,持续了大约一个星期方好。这说明溶洞里很脏,是细菌的生息地。这第四次探洞进展较大。我把四次探洞所见整理成文投寄《四川日报》,希望人们能了解洞中情况。

      但是我又想,那岩缝伸延甚远,若能过去,说不定还会有溶洞相通,当时我只向上探过,并没有向前试过,为什么不亲自试一下?越想越不安,决定再次上山进洞。


    第七集 五探古洞幸过阴河 死亡洞中惊添新鬼


    夏去秋来,组织人员屡次受挫。上次与我同去的三人,数次说服也枉然,都不想再去。眼看又进入严冬季节。一次在乐山餐厅用餐,和一个青年服务员 (耳十岁左右)谈起峨眉山冬季的雪景,顺便描绘了一下九老洞中的奇观。听说我还要去探洞,他便要跟我同去,一睹九老洞的真容。不久,他又找了两个同伴,也是餐厅学徒,一个十五六岁,另一个十八九岁。

      一九八六年一月十六日晚,集申到我家里收拾用具,准备明天一早出发。这三个娃儿只图上山好耍,全不把准备工作放在心上,我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却一旁闲谈,我是明知不是伴,事急却只好相随。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上路,这年山上虽冷,雪并不大,经一天奔波,于下午六时抵达仙峰寺。稍许休息,便作进洞准备。

      这时天色巳黑,有两个人打着手电从九老洞方向匆匆赶回寺申。其申一个广东口音的说,  。我下午进过两次洞,里面漆黑,人钻木进去。"我看他是个身材不高的青年,城副眼镜,另一个人是散三十岁的成都人。两人同住一间房,去九老洞刚回来。·我告诉他,我是专为探洞而来,己探过四次。那个小洞是剥皮洞,可以使劲塞下去,里面还深,那广东人听了顿生敬意,要跟我进洞去。那四川人大概觉得都是陌生人,进洞恐有不测,犹豫了一会,受好奇心驱使,默默跟随我们而来。我安排乐山的三个娃儿,两个花后面提乙炔筒、空水桶,一个在中间背一半电石,放路条,我背另一半电石,带测绘朔具,那广东娃儿很好奇,见辉眼的电石灯燃烧着发出呼呼的声响,"便跟在我身后,成都人则跟在最后。爬过迷宫,那成都人感到钻洞如此辛劳,沮丧地要回去。我相广东娃儿打着手电把他送到剥皮洞。

      回来后一一行五人缓缓前行。我在前面复测而入。我不时呀到后面传来乙炔筒和岩石的擦碰声,我时时提醒他们不要碰坏了乙炔筒。十点过,终于卷到阴河的岩缝。阴河的水巳很少,大不如夏季的多。先仔细观察岩缝走向情况,让几人在原地为我照明,我挂上手电向前塞进。前面不可入,沿缝上拳,略可前入,我顺缝侧身,两脚蹬住一侧岩壁,臂部抵着另一侧,努力侧着向里移动。小心进去六七米,见下面五米深的缝底,顶缝躺着一架白骨。显然是从这岩缝上攀爬时摊落下去葬身缝底。

      我倍加小心向前拳十余米,不可前行,使顶岩攀吊下至阴河底部。行不远,一右侧岩壁上方一洞口,爬上去看,其后又横着一稍大的洞穴。

      我招呼四大一一攀塞过来,翻过壁洞,洞渐放大,阴河之水从一侧岩底流出,向不远处又一矮洞流去。我们爬进矮洞。我一路在前半蹲半爬,水顺涧俄而流,膝盖和袖子尽都湿透。虽是严冬,洞里却不冷。从带着的温度计看,与夏季洞申温度相同,都是摄氏十度左右。

    215503475_15_202102151.jpg

    矮洞入口

        不久,从两具年代久远的铺楼旁擦过,洞越湿。爬行中,我渐渐闻到一股腐烂的臭味,初时与洞中气味相混,不甚觉得,但越往前进越浓烈。如此深远的洞中,除了人,任何动物绝不可能深入其中。我预感到前面定有异情。

      此洞已百十年无人到过,土表冻旧,稍一擦碰就露出新土。我边爬边留意观察前方洞底,果然发现被擦过的痕迹,有一处能判断础是胶鞋的迹邱。往里,洞伸延缩小成洞,岩层下却有一窟窿,水往里流去,匍伏钻入,洞越低矮。于泥水中拖延爬行近半小时,听到落水声。此洞通到下面一一较宽大长洞的顶壁,水从突岩上落入长洞。

      我欲下洞,找不到蹬踩之处,观察中见洞底一副咖啡色边框的眼镜,对面洞底侧壁下,有挣扎爬行的指痕。我两手从身后撑着岩巧,将身体下溜,然后跳下洞照,再以肩接迎四人。此时,恶臭无比,只见此长洞一端尽头收成一一米直径的洞口,我忍着恶臭持灯进去,果然一具尸体横于洞中,所露之手脸己腐烂成石灰状,身下一滩尸水,男旁放一书包,书包上面放一文钢笔,周围有丢散的电筒电池。

    F2012011717095700104.jpg

    衣瑞龙通过九老洞内阴河峡缝(摄影于1986年6月)

    四人俱其状,躲在我身后,不敢向前。我上前提过书包,里面只一潮湿的本子,首页是《中学生守则》,翻开里面已无字迹,因潮湿已生有霉斑,为保留现场,我又把原物放还原处。估计此人死前曾留有遗言,因潮解已无痕迹。此人穿着较厚,着一双胶鞋,推测是两三个月前初冬时上山入洞,即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左右死于洞中。

        此长洞中部又见到两处有腐烂剩下的几根残骨,流水向另一端小洞流去。我爬进去,不远处变宽,但仍矮得无法蹲起。矮洞伸往一一侧,滴水中有两具骷髅,散在石水中。从牙齿上看,都很完好,磨损不重,很像轩青人死千此。再往前,洞小不可入。

        此洞只二十米长,却有五具年代不同的骷髅,可见此洞可进不可出。我们返回时观察进来的洞口,离洞底高二点六米,但洞口下沿是突岩,突岩下是空腔,流水从突岩上落下,突岩滑不可抓,下部腾空无蹬踩之处,一人跳下来后,即便有天大本事也休想上去,我称它为死亡洞。上洞时几入恐慌争上,我以肩代梯,把四人送上,再让他们从上面把我拽拉上来。待上得洞口,五人的衣服全部被突岩流水浇湿了。

    215503475_18_202102151037106.jpg


    第八集 狭缝通往淤积区 查死者几处无回音


    从死亡洞返回时,都害怕留在最后,我便爬在最后。四人叫苦不迭。时已下半夜,劳累困乏。口口声声要出洞,我尽量劝慰。此时灯光欲熄,爬回到阴河前面,我便更换电石。此时已是第三次更换了,用塑料桶在岩壁上接水加注。我继续深入寻路,顺洞攀上一座两层楼高的突岩。翻过突岩域后,向下倾斜一大洞,宽六至八米不等,深十米我一一路滑下去,岩层已有所变,不再是白云岩,而是松散的沙岩。

      深入四十余米后,各处有几个洞口,分别探入,奇形怪状,都不深,唯右前方一个渐狭小,但极深,我欲深入,几人但不肯前行,疲惫不堪地坐茬大洞里,一心只要出洞。我一人持手电爬入那个洞,渐只能匍伏爬行,洞底无岩石,被松软的泥砂所填充,曲回异常,爬行一会,恐迷失方向,只得退回。

      回到大洞,时间已近三点,电石也只能勉强更换最后一次了。再看看几人的情绪,以好悻悻而返。不料返回时却不烦利,爬回到深井滤时,由于键筒的两人沿途拖碰过重,水大量涌入石中,产生的乙炔气压力骤增。我们证作上井准备,忽然“砰”的一声,喷火嘴从胶管头部冲射出去,顿时长达一米的火焰就从胶臀口中喷射而出。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大家为之一惊,几人尽都退靠井壁。我见状不顾一切冲上前,一手按住乙炔简,一手抓住胶管特乙炔简相连的根部,用尽平生气力猛地一扯,胶管脱落,另一瑞的火焰熄灭,顿时一片漆黑。

      大家从惊恐中醒语,各自打开电筒,这时大量乙炔气充溢井中,熏人难当。此时只要有一个火星,我们就将永远葬身洞底。 为了尽快脱离井底,我决定忍痛抛弃乙炔筒。这时,同伴们已有几分慌乱,我让他们先上,待最后一人爬上一一半时,为防万一,我没从他们正下方,而是从他们侧下方开始上爬。才爬上几步, "哗啦"一声,上面一人将一块石头蹬落下来,幸好我没在他正下方,石块擦肩而过,砸在并底。当我们来到洞口时,巳过下半夜四点。从洞中出来,习习寒气立即使我感到空气清新,心胸开阔。

      我们踏雪来到仙烽寺,朦胧的月光下,整座寺院在冰雪的覆盖中宁静地沉睡,好一幅山水绝画!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在湿暖的洞中攀爬了近十个小时,一男的汗水把几层农裤都沾在身上,我们打着手电穿过大殿到食堂后边拿来脸盆,砸开“九莲池”由两寸厚的坚冰取水,就雪地中擦洗汗污。摸回房中,被盖久无人睡,湿重阴冷,勉强捎下,被盖还未暖和,天已放亮。

      回乐山后,我给峨眉山管理局、峨眉县公安局、西南交通大学保卫科去信,向他们介绍洞中死者情况,希望能查找到死者的家属,但均无回信。这第五次探洞进展不小,苦于没有得力助手,使这次推进功亏一簧,决定再寻拨合适的人一起再度进洞。

      电石灯已经报废,决定购买煤气灯。此灯四川无厂家生产,便发信往北京、上海煤气灯厂询问。隔了一一个月,接到上海煤气灯厂的回信,告知有此灯具,可以函购。

      三月一日,《四川日报》周末版登载了我第四次探到阴河后写的文章《扑朔迷离险象环生的九老洞》。三月初,我向嘉乐纸厂工会申请赞助购买灯具。工会研究后表示同意,但要我写个书面保证:如发生意外,一切后果与厂方无关。我立即写了一份材料,声明到九老洞的考察,是我个人自发的溶洞探险活动,如发生意外,与厂方无关,一切后果自负。此后,厂工会又召集我当时所在机修车间主任、工会员贵人一一起开会,让我表明是自发的行动。车间主任,开始表示没有安全保证不给假,经我说服又说明已交清字据,最后同意上峨眉山的假,车间一律赞助,作出勤处理。此后拖到五月底,批下七十元作为购买灯具费用。我觉得至今人们对九老洞的了解仍停留在神话传说上,这和时代精神不符。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不应停留在原地。为让更多人直视看到九老洞的景观,我投书四川省电视台,希望他们能进洞录像,把这些景观搬上电视屏幕,此时恰逢电规台专题部的张胜庸导演在拍摄系列风光片《峨眉山》,见信后他们决定进洞录像,收入《峨眉山》的《仙府灵猴》一集中,并告诉我六月份上山。


    第九集 任务下达地质队面临难题 调兵遣将科考队终于组成


    文章见报后,立即接到乐山市科委综合计划处王大绪的电话,告诉我市科委准备对九老洞进行全面科学考察,任务准备委托给乐山二0七地质队,希望我能协助他们的这次考察工作,并告诉我,不久二0七地质队的刘怀仁工程师会来找我联系。我听了很高兴。一年多来,我四上峨眉山,五进九老洞,苦于无人与我同心协力,苦于无完善的探洞设备,更苦于人们的不理解和非议,有时我觉得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脱了节,抑郁的心情无人能理解。如今证实了我的探索是有一定意义的。此后,刘怀仁来找我,不巧我到成都出差去了。回来后,刘第二次来,他向我介绍了接受这一一考察任务的情况。

      原来省科委在年初把考察峨眉山九老洞的项目定为一一九八六年省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并拨款三万元,下达给乐山市科委。乐山市科委准备让乐山二0七地质队完成这一任劣。目前乐山市科委和二0七地质队尚处于磋商阶段。刘怀仁介绍说,地质队的工作只限于地表勘探、测绘和钻探,从来没进行过溶洞考察,对九老洞里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至今可以说仍停留在神话传说上。我忙问他有否探洞用的照明、攀登用具。使我惊异的是,他们地质队在这方面是二无所知,一无所有。我详细向他介绍了洞中的复杂情况和考察的艰难,并告诉他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照明、软梯、绳索。

      刘怀仁问我可否把我的电石灯用上,我把电石灯报废的情况和五在函购煤气灯的情况告诉了他。在谈到人员组合问题时,刘怀仁要我把跟我去榨过洞的人找两三个来。我想这些人中没一个是热心探索的,都是临时拉上山的“杂牌军”,如何去考察?但在此启的两次商淡中,刘怀仁仍坚持,我就把体力较好的罗才嘉列入名单,并通知了他本人。我间刘怀仁为何不在地质队里找?刘怀仁说,想去的人倒不少,可都没探过洞,没经验。这样,到四月底,照明等器材还没有着落,刘怀仁提议借电影发电机带上山,在洞口发晓。我说洞中复杂,电线拖带困难,况且洞里深远,上千公尺电线如何带进去?

      后来刘怀仁了解到用电发电机发,导线长于五百公尺电压下降已不能照明,便放弃这一想法。此时因准备工作未完,二0七地质队还没有从乐山市科委那里证式接受该项目,协议书等仍未办理,我催傀他抓紧,等我函购的煤气灯回来就可上山。
    刘怀仁各处打沂,后来想到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科研所是专门进行溶洞地质研究的机构,可能有洞中探察用具。五刀初,刘杯仁出差到广西桂林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科研所,准备去了解一下。五月申旬端午节期间,乐山举办龙舟会,四川省电视台几个摄制组迸赴乐山录制龙舟会实况。张胜府导演也带领他的摄制组来乐山,繁忙的龙舟会刚结束,张导演即来了解九老洞的情况。张导演让我准备一下,录像时带上我的电石灯进洞。我告诉他此灯巳报废,丢在洞里,并把乐山市科委计划考察九老洞的情况告诉了他,希望他与二0七地质队联系,一起配合入洞,更有利于拍摄。张导演说地质队属于四川省地矿局管辖,准备回成都后通过省地矿局和二0七地质队联系。并希望我采取安全措施,协助他们工作。六月初,刘杯仁从广西回来,这次带来了好消息。他告诉我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 (以下简称研究所)有探洞用的进口设备,照明、绳索,软梯一应俱全,己经联系好,他们要派三个人来协助这次考察。人员和探洞设备落实了,刘怀仁便和乐山市科委签订了协议书,正式承接了这一科考项目。我把即将考察九老洞的消息函告张导演,同时我也把四川省电视台准备进洞录像的事告诉了刘怀仁。不料刘怀仁坚决反对,理由是,这次进洞是全面考察,任务重,塔加一个队伍会干扰工作,二、我们自己也可以录像,用不着电视台来。又通知乐山市科委:省电视台如果来录像,务必挡住;考察期间,任何人不准进洞。等到六月中旬,研究所的三人还没有来,几次电报催促,六月二十一日,研究所的三人终于抵达乐山。

      研究所的胡蒙育向我介绍了他们探洞的情况。他说,西方国家的探洞活动发起较早,起步于一个世纪以前,最早的先驱者是法国人Edouard Morted。在一个世纪前,使用蜡烛,头戴圆顶礼帽,身着便服开始探洞。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现代探洞装备得到迅速发展。大多数的洞穴已被探测,目前英国己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洞穴被探测,全英国有近八十个洞穴组织和俱乐部。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洞穴协会和基金会等。
    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但对洞穴的探测基本上是空白。一九八五年十一月英国一洞穴探险队到中国广西活动,他们研究所派胡蒙育等协助,"组成二十人的中英联合探险队。"在广西桂林附近进行了一一次探洞活动,主要探险目标是冠岩地下河。这也是在我国国内首次大规模的洞穴探险活动。这次活动结束时,英国这个探险队对胡蒙育等人的协助精神颇为赞赏,留下了这三套设备以表示感谢。研究所派到乐山来的洞穴研究队队长即是胡蒙育,这是我国第一个洞穴组织,也是第一个引进国外先进探洞设备的组织。他得知我从一九八四年冬开始探险九老洞并自制照明设备时说,这种自发的洞穴探险在我国还是首屈一指的,比他这个洞穴研究队已经捷足先登了。

      他们把英国赠送的三套设备全部带来了。这些探洞设备包括,(一)桔红色连衣裤,优点是这种颜色在极暗的光线下容易被发现,衣裤连成整体有利于洞中爬行,不牵挂,泥土等不易进入衣服里, (二)半高腰厚底轻便鞋,是用轻质耐磨塑料制成,特点是重量轻,耐磨损,不吸水,湿后易千。(三)无檐塑料安全帽,照明用小型乙炔灯装在安全帽前端,乙炔筒是直径八厘米、高十八厘米的铝筒,挂在腰间,用塑科管与乙炔灯相连,"安全帽后面有打火电池。作业当由如果火焰熄灭,只要旋动灯头旁的打火开关便可再次点火。(四)"竖井和悬崖的攀登使用单绳升降,其中包括直径一点四厘米的待制化纤绳,其抗拉力可承受五百公斤,特点是无伸缩性,吊起人后不旋转;与身体固定的背带前部有一个手掌大的铝合金自动夹紧装置,挂套在单绳上,靠攀登者力量一步步升高。

      其中照明用的乙炔灯,亮度仅在四十瓦左右,比起我自制的大型乙炔灯的亮度相差甚远;不过它的优点是:携带方便,使用时间长。每加一次电石,可燃六至八小时。

      此时参加·"峨眉山九笋洞岩溶洞穴科学考察队"的人名队员以及五名后勤人员各单己由二0七地质队确定。他们是,二0七地质队总工程师办公室的刘明远工程师 (五十厂岁,中共党员)为领队刘怀仁工程师 (四十七岁)为项目负责人,岩溶地质研究所的胡蒙育 (河北定州市人,河北地质学院水工系毕业,三十岁)、陈场(浙江黄岩人,浙江大地质系毕业,二十岁)、房峰保 (广东梅县人,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四十八岁),二0七地质队的工程师陶祥龄 (湖北宜昌人,地质部重庆地质学校1955年12月毕业,地质队政治处副主任,五十岁,中共党员)、李文华 (三十一岁);和我。另有后勤组长赵万圻、保卫干事罗明富 (中共党员)、医生朱松波、汽车司机陈明华、木工余宝亮。考察絮队由陶样龄、刘明远、罗明富三名中共党员成立了党小组,陶祥龄为小组长。

      这时我告诉罗才嘉名单已经确定,罗执意要去,我便带他去找刘怀仁,让他和刘怀仁而谈。刘怀仁把二0七地质队三十几人的报名册拿他看,说明要参加的人很多名额有限,又要具备一定的地质专业知识,婉言谢绝了。

      六月二十二日,全体考察大员顶赶烈日迸行单绳升降练习,胡蒙育等三人把单绳固定在二0七地惯队十涂米"的水塔悬梁上,每人使用升降用具沿单绳作一次攀登和下滑练习。考虑到照明用具不够,又借了六副矿灯、充电设备,每人又发二支三节志池喝备用。二0七地质队为防不测,把参加考察的人名队员连同五各后勤人员全都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乐山市中区支公司保了险,每人的保险金额为一万元。

      临行前刘怀仁宣布考察队的纪律,考察期间和考察后,对这次考察的情况和成果不能发表。胡蒙育和我对这条纪律都不太愉快,但从工作出发,也就没提出异议。


    第十集 科考工作欣然开始 入洞方知艰难险阻


    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四日,这支由八名考察人员、五名后勤人员组成的队伍,携全部考察用具,乘二O七地质队两部小车直奔蛾眉山雷洞坪,然后雇了六个背夫将器材运至仙峰寺。我前五次探险九老洞时曾多次听山上农民说,九老洞有几十里深,其中一个是在茶棚子开店的农民。据他说,小时候跟大人进过洞,在里面走了三天三夜,有十里深,这次我们准备请他当向导。

      队伍到仙峰寺以后,我直奔茶棚子我找到这个四十几岁的农民,他听说地质队要考察九老洞请他带路,他又改口说时间久不记不得了。此后在考察期间又听到多个不同年龄的农民有近似说法,但真正让他们引起路时又推托不去,足见是哗众取宠之辈。反正九老洞是个谜,任他胡说,以惊倒别人为满足。当晚研究决定,次日除刘怀仁和刘明远留神台以外部分外,我带领其余五人进洞尽量深入,了解洞中的基本情况。

      六月二十五日,我们六人装备齐全,一是早来到洞口。二0七地质队从安全出发,这次准备两台步话机,希望进洞的人能随时与洞外联系。

      这两台步话机,一台普通型,一台大功率。二0七地质队总工程师陈昌炳携带步话机在洞门。李文华带带着对应的两台,钻进剥皮洞后,任凭李文华怎样呼叫,全无声息看来复杂的溶洞里,步话机完全不起作用。李文华只好把两台步话机包装好,放在就近安全地方,等回来时带出洞去。此后再也没使用。

      我们六人深入到深井时,半年前丢在那里的乙炔简已大半生锈。这次胡蒙育把铝合金软梯的一端用绳子拴在井上入口外面的岩石上,下井安全多了。我往那高又深的阴河缝塞入时,胡蒙育杯疑地说, "这也能过去吗?"我说, "第五次探时已过去了。" 下到死亡洞时,看到死着已经腐烂得露出了骨头,其馀如旧。从死亡洞爬出时,胡蒙育让我们用绳子拴在腰间,从下面拉上去,结果吊在岩下往上翻爬时,岩石湿滑很费劲,几个人的衣裤,连同鞋子都被突岩上流下的水灌湿。

      行到上次抵达的大洞前面,往狭洞里探去。狭洞底全是松潮的泥沙,我一路在前,越行越低狭,此时在洞里已钻爬了七八个小时,几人都感到体力已尽。他们分析了岩层的变化,又根据淤积的情况,估计九老洞不会再有多大进展,建议就此退回。

      返回当中,胡蒙育等五人对我的体力和以前在装备那样简陋、人员那样不妥的情况下,于这样险恶的环境中深入如此之深,深表敬佩。据他说,他在桂林也探过几个洞,像九老洞这样复杂,骷髅如此之多还是第一次,并一再追问我,是什么力量促使我有这么大的决心和勇气?当晚开会分析洞中情况,随队而来了解情况的二0七地质队队长陈天伦、总工程师陈昌炯都参加了。讨论时,大家从溶洞的特点总结:溶洞裂隙伸展都很远,但人不一定能迸去,根据九老洞己进入淤积区的情况,推测不会再有多大进展,深八时要量力而行。我觉得组织了这样完善的队伍,机会难得,无论如何,要见缝就钻,一定要探到底。心想,以后考查当中,我在前面尽力探索就是。

      下深井危险又耽搁时间,大家一致认为:应该趁目前才上山体力状态较佳的时候,先把深井以内部分考察完毕,然后再考察深井以外部分。 决定次日我带三个农民,携带着钻子、 郎头、钢钎进去把狭小的地方尽力凿大,以便考察深入时更为方便一些。他们七人先从洞口往里考察。


    第十一集 凿通道路探险考察 八百米深终至洞底


    六月二十六日,我带三个农民沿途把剥皮洞、风洞等狭窄处尽力敲打。下深洞时,三农民伸颈下望漆黑的井底,抓着软梯直发抖。阴河的岩缝有的地方相当狭窄,只能侧着身子往里挤,而且裂缝底有五米之高;有的地方两壁光滑,下脚困难,稍有不镇就有坠落下去的危险。我让农民打几个像样的窝子好下脚。可是这里两壁逼狭,榔头无**起敲打,岩石又甚坚硬,只打了点表皮,并无甚改视。

      六月二十七日,八名队员全副武装。为了便千爬行,免受皮肉之苦,每人的双肘和双膝都套上护膝。研究所三人携带测绘用具负责测绘步地质队四人带榔头、样品带、伽玛射线测定仪、风速计、温度计、干湿计、像机两部,我带绳索,每人带电池三对,食品袋两只,食品两餐。并雇了两个农民,一方面协助拖抬用具,另一方面准备在探索中避到狭窄难入处,让他们凿打。上下死亡洞是个难题,虽然只有二点六米深,但没有梯子太困难了。我想长梯子带不进去,短梯不够长,但勉强可以带进去。若把短梯带进去再加上一节,这问题就解决了。我把寺中一个一点八米长的短梯找来,又我了一块一点说米长的厚板子,把它和梯子重叠拴在一起。

      二十七日晨,我带好用具,扛着梯子提前入洞。到剥皮洞梯子根本进不去,改道从神台对两的矮洞拖进去,经天窗碰碰撞撞转到大溶洞。再往里梯子可以进去,在这里等全体队城到来,叫一农民拖带。我一路在前,到死亡洞口时,把木板从梯子上解下,然后和梯子上下拉开拴牢,放到洞底时,木板恰好靠在突岩上。这次全体队员都没受突岩流水之苦。我又去捡起死者的书包,眼镜、钢笔等给大家看。李文华看过后,顺手把钢笔丢在附近岩缝里。此后,前进途中,二0七地质队取样绘岩相图,研究所的三人测绘。过了阴河里面的大斜洞,行到前次折返的狭洞,我一路在前努力探入,大家相互照应鱼贯而入。这是一段羊肠般的狭洞,迂回曲折。在松软的泥沙上爬行,爬到石块堵塞处,我奋力搬开石块。因狭窄后面的人无法相帮,只能等待。如此搬开数块石块,水平爬行了近百米,有一个稍宽的洞穴,碎石垮落于洞底,滴水不紧不慢地下落。这儿已是从来无人来过,凡踏过之处,即留下崭新的痕迹。

      寻洞进入,不久变成宽矮洞厅,高不足两米,右侧二十几米范围是一片沟窒纵横的黄土堆,顶面齐平,为流水淤积而成,干涸后又被流水切割,下片黄土高原的景象。左侧伸延稍远,我沿洞进去,近四十米收成一个不足两米的洞口,进去已是尽头,左侧堆积如山的石块。我小心爬上去十除米,确实是无路可通,只觉得脚下石块连同坡体一起往下滑移,十分危险。研究所的房峰保在洞口要我立即退出去。我又于附近西北方向寻到二岩缝,细流涓涓而入。来到洞口,能感到空气向里流动,这儿才是主洞口。我侧卧撑,二手撑于缝底溪流申,另一手向上抓住岩璧,努力塞入。前进由两壁有许多溶蚀成的石锥伸向缝中,我挤进中碰落数处石锥。进十来米,再也塞不进去,退回时无法掉头,胡蒙育和房峰保在缝口指示我手脚挪动位置,许久才退了出来。

      这里就是九老洞的尽头了。我釉胡蒙育、房峰保坐下来,等待其他几人陆续爬进来,大家根据岩层变化、周围淤积的情况和空气、流水的流动方向断定:这就是九老洞洞底了。大家顿觉轻松,都在附近坐下,放下所带的器材,这时方觉肚饿。取出饼干堆头吃入洞后的第二餐。这流水进入缝申迟早要流出山外,但岩缝伸延的方向是伸向仙蜂寺后面的大山腹内。这里面不知还有多少曲折迂回,也讲会有宽大洞穴,但人己不可入,也就不得而知了。

      这儿离九老洞口八百米,下降八十馀米。深入时,我在前面开路,返回时,大家都不愿留在后面,我就走在最后。·这天我们返回洞口已是半夜十二点,在洞申整整工作了十六个小时。五个后勤人员不知我们是否发生了意外,反复跑进九老洞,在神台附近用手电往小洞里照寻,又不敢进去,只是着急。


    第十二集 考察收获内容丰富 洞穴世界值得钻研


    洞内温度是摄氏十度,湿度大,活动时觉得有些热,坐下来休息片刻就会冷得发抖。整个考察工作申,除了吃饼韦、罐头时稍作休息外,其他时间都在工作。胡蒙育等三人干脆只穿那套探洞服,这也有个好处,每天出洞后洗个澡就可以换上干净衣服,省了洗衣服。在此后的考察当中,又发现了摩天洞、石板洞两个岔洞。

      其中摩天洞是九老洞由最高的部位。通往摩天洞的通道颇为特别。这个洞口位于离九老洞洞口六十米的主洞壁上,离洞底一米左右有个圆洞口,斜上延伸一一米多,接着就 垂直向上,沿着主洞璧往上将近十米接一横的岔洞,即是摩天洞。上爬时,就像进入一 根烟囱里,手脚分开成大字,撑着洞壁攀爬。摩天洞是水平向九老洞洞口东侧的崖边延 伸,长八十余米,末端是高二点三米,宽三米的矮洞。洞尽头的岩壁垂直溶蚀有数条缝 隙,用手电往里照,能看到此岩壁是厚一米二三的岩墙,里面又有洞穴。

      我们不甘心到此结束,'第二天我带两个农民携带钢钎、钻子、钵头爬到此处凿打。 在上垂直通洞途中,我不知在哪里碰落一个小石头,落下去正打在下面一个农民的鼻梁 上,流了不少血,我让他回寺敷药,他只是不肯。

      两个农民轮番凿打,用钢钎撬,两个多小时后,凿开一个小洞,农民不敢入,返到 一旁。我钻进去,这里是相连的两个岩洞室,高一点六米左右,宽五至八米。洞底是淤 积成的水平泥地,有零点一至零点二米宽的细流于泥地上蜿蜓流过。洞尽头是一泥石相 间的裂棋,六、七米长便封闲,尽头有水流入洞中,洞底有许多羊粪大小的泥蛋。可以看了这里离地表已很近,泥蛋是山涧流水冲进缝隙时带进来的。

      石板洞颇有特色。它位于迷宫和深井之间的西南方一侧,不知多少万年前从洞顶垮下一层岩石,这层岩石有八厘米厚,在一百多平方米的洞底沿不平的底面起伏地 龟裂成许多块桌面大小的石板。年累月积,齐平的洞顶岩层上又生长出二层碳酸钙石花。

      考察工作接近尾声时,在离九老洞洞口四十五米的主洞顶部发现一个瘪瘪的小洞,离不可攀。我们就向寺把最长的一根五米长梯拿来。撑起梯子也不哆高,便在两米多高倾斜的洞璧上挖两个窝子把梯子坐上,上端勉强够着小洞下缘。二0七地质队的李文华说,"老农,"你一直打头阵,这次我上去看看。"三四个人在洞璧上寻可靠处站牢,掌稳长梯。,李文华小心爬进小洞去,不一会儿,李文华在里面喊道,"这里好多砾石 (鹅卵石)呀!"我爬上去看,此洞直径一点五米左右,横跨主洞顶,洞底布满二层直径四至十厘米的鹅卵石。李文华捡了几颗放在样品袋里。这足以说明亿万年前九岩洞是水流湍急的地下河,急流将砾右冲带入洞,以后地壳抬升,形成如今的溶洞。

      考察当中,艰苦细致的测绘工作由研究所的三位同志承担。洞中测量,每个狭缝、洞穴,凡是人能挤进去的都必须拉尺子进去,工作十分艰苦。这三位同志的乐观耐劳精神令人敬佩。由子他们带来了计算机,"每天测得的数据输入后,数据处理相导线图的打印工作便自行进行,工作进行得很顶利。

      洞中取样工作由二0七地质队的日志完成。为确保水样分析中水样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的要求,我们凌晨三时就进洞,于深浅不同的洞段分别取岩上流水装瓶,清晨由后勤人员送下山,直奔乐山进行化验。在考察期间,我们偶有擦伤,伤口就会红肿疼痛,即使敷药也要一周愈,而且我们八人中先后有三人出现类似感冒般的畏寒、发烧 (三十八至三十九度),持续六至八小时后自愈。我称它为"洞穴病"。可见洞穴中温度和湿度都很适合病毒和细菌的生存和繁衍。


    第十三集 地福天洞香火源长 科学威力老僧还俗


    我们考察时,神台的修建正进入尾声。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了的赵公明菩萨已重新塑造涂彩,香炉里香火不断,神台上横拉一红布条幅,上面四个金黄大字 "地福天洞",骑着怪兽,手持钢鞭的赵公明雄视看朝拜之徒。我们每天进洞工作,出洞时就在神台附近休息,和守赵公明菩萨的老和尚已混得很熟了。他姓李,法客永福,川东人,今年五十七岁,小时因与家庭不和出家来蛾眉山。他在仙峰寺每锌的旅游盛季,即五月至十月,都在洞里守看赵菩萨,已有三十多轩了。他告诉我们,赵公明是财神菩萨。

      李和尚是个精于世故的人。这时节每天到 "地福天洞"的人不下数千,其巾大部分是旅游者,对溶洞和菩萨感叹一番便离去了。小部分是上山敬神之人,这些人都是来自穷乡僻壤的老姻老叟,他们远道而来,于各庙宇参拜作揖,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奉献给菩萨。尤其是这阴森的 。地福天洞",这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出来的天然溶洞格外有一股威慑力量,再加上这里供奉的是财神菩萨,他们至此也就格外虔诚。李和尚没有采取“随手功德”的形式向他们索取。他知道这些穷苦了一辈子的老年人是为了给来世修行,所以他就用“结缘”的方式来迎合这些人的心理。他在黄表纸上印上几行红字,其中有佛历日期,并留有空格,"每张一元。他让敬神者在空格填上自己的名字和生辰年月日,拿到十字路口去焚烧。这样,这人就与另一个世界结了缘。

      这些老妪老叟每群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人,入洞来见了就争相购买,基本上人手一张。有一天下午我看到来洞的一群老婆婆有七十二人,每人都争买符纸一张。后来我进洞工作,这天是否又有婆婆进洞,我就不得而知了。第二天我间寺里的住持和·尚永如 (俗名易如金工, 李和尚昨天交了多少给寺中厂他说?“四十元。"可见,李和尚的收入可观。

      看来李和尚对金钱的信仰比对神灵的信仰更胜一筹。他关心的是有没有老婆婆往仙峰寺来,有老婆婆来他就有收入。有一次进来十几个中年妇女,到神台前煞有介革地列队站好。其中一个显然是带头的,站到韵面,焚香后,双手合十,拖着腔调口若悬河。

      什么菩萨降临,带来开放政策,菩萨保佑才免受第三次世界大战之施 菩萨大慈大悲才有这几年丰收。念到紧要处,众人跟随念叨,作揖不停,折腾了足足半小时才离去,没贡一分钱。我看李和尚站在神台前为其合拍击磐,绝无反应,一副超尘出世之态。这群女人走后,李和尚却冷冷地说,“是个巫婆!”这时我才想起仙峰寺大殿里挂的一个木牌,上面写着“禁止妖言惑众”。看来借着信仰自由妖言惑众的还确有人在。有时,一些年青的情侣把击着作揖当乐趣,嬉闹一番而去。李和尚对此并不反感,看来他对人寰世界已有同往。有时,他对我们说, "谁又愿意出家嘛,要还俗人家又耍笑话,说你当了大半辈子和尚又跑回来。"

      李和尚对神灵的信仰同对九老洞的神秘感已密切连在一起。这次,这支队伍对九老洞的科学考察,使他感到了科学的力量。就连这独处一隅,千古以来人迹罕至的洞穴深处,这维持他信仰的最后阵地,也不能避免科学的占领。我们考察结束后的一个月,他就下山还俗去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他灵魂的一次振动。

      考察中,除死亡洞的腐尸外,于各不同洞巾发现的年代不同的骷髅有十八具之多。这些骷髅多数分布在岔洞尽头、洞室底部。这些人是怎么葬身洞底的泥?从留言和遗物上看,从深井底部到阴河的铺楼多是清朝末期欲成仙者自愿进洞身亡,也有在洞中遇到不测而死的,像深井中的那一具。迸衅来死于洞中的骷髅又是哪些原因呢?

      寺中长老告诉我们:几年前曾有一人进洞,服药而死,后来他哥哥上山查找,入洞辨认确认是其弟。原来此人集资经商,赔了本,无力偿还债务,便寻死洞中。一九八二伴还有一个农民决意出家,几次上山到仙峰寺要求长老收他做相尚,因无正当手续,寺院不收。最后一次上山道拒绝后,他进了九老洞,死在里面以示决心。我们在虎牙洞尽兴的一狭缝里面发现他时,已化为骷髅,衣服尚未烂完。这与李和尚的行动对照起来,正是,"看破红尘的要出家,看穿佛门的要还俗"了。


    第十四集 报纸上靖蜒点水 死亡洞死者查清


    这次考察工作结束以后,刘怀仁在《四川日报》上发表了几篇关于这次考察情况的文章,其中一篇《九老洞里的十九具尸骨》引来了一对夫妇。这对夫妇是成都某厂技术人员,他们的儿子赵愚是成都一重点中学——第九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去年失踪;失踪时十五岁,鼻高一点七五米。他们谈了儿子失踪的前后情况。

      一次赵愚的姑姑从远方来耍,拿了二十元钱给赵愚和他的姐姐用。过了几天,其父发现他没有把其中十元给他姐姐,已经用了十几元,就问他作什么用了,赵愚不答。此后母亲又追问,他俩不说,就打了他两耳光,让他向父亲承认错误。此后三天仍然按时上学,放学回家。第四天便再也没有回来,这是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的事。夫妇俩寻人不着,心难放下。此后在他的笔记里发现了一篇抄文,如下,“在山之深处,有一山洞,洞中有盖世神功和稀世之宝。有人悟出入洞之谜,天托梦于他,他终于入此洞,练得盖世神功,取得稀世之宝,与其人所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此以后,此人长生不老,生活愉快,伸张正义,心性厚道、善良,不欺弱小,生儿育女,成龙。"赵愚的父母看见《四川日报》上登的《九老洞中的十九具尸骨》一文后,他们就怀疑儿子可能进了九老洞,预感到事情不妙如"便来查询;并问遗物申的钢笔上是否有"四川省萌芽杯足球赛留念"字样。因赵愚喜踢足球,曾于一九八三年参加省级比赛得此奖品,一直使用。"因我们一直没留意钢笔上是否有字,此事也就不能证实。一个半月以后,我们协助省电视台录像再度进洞,查看钢笔果然证实。原来赵愚离家后就上了峨眉山。九老洞中阴森可怕之状,决非一人敢深入。此少年之所以敢深入,精神力近何来呢?我认为此,生正当成长时期,父母的爱护几乎是他的精神依托。一旦他感到父母断然无情,其振撼之大,其心冷意灰之状可想而知、世上不能容他。他就朦胧能幻想有另一个世界。在这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只身深入险恶,此所谓"将死之人不怕鬼片。

      赵愚也并非想死,在他没发现那样一个世界时,;他也只有返回,但死亡洞的入口处决非一人所能上去的,他奋力抓攀,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直到电筒将熄,他不顾一切地拼搏,眼镜失落,但为时已晚。最后电筒熄灭,黑暗中挣扎摸索,沿洞壁爬到尽头,冷饿而死。赵愚的死有两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其一是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武侠传奇小说,这些封建文化的糟粕时时在毒害着青少年,切不可等闲视之,其二,父母在教育子女上一味简单急躁,忽略理解和爱护,结果往住事与愿违。其父母在得知死者就是自已儿子后,又怕引起舆论的谴责,一心只想销声匿迹了却此事。后来到二0七地质队领取遗物时,没说一句感谢的话,当天就回成都去了。


    第十五集 洞中骷髅二十具 入洞探奇要三思


    九老洞死者还有一种死因,是有的人对九老洞的情况全然不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入洞探奇,结果迷路身亡。在我们考察结束两个月后,即九月十五日,就有宜宾市旧州乡月儿池村的兄弟两人,二十三岁的哥哥和十九岁的弟弟江志强,他们身上仅带两盒火柴、三斤苹果便入洞而去。他们以为像传说的那样,只要往前走,就会有出路。结果十五天后被发现时,哥哥已死,弟弟得救,实属侥幸。江志强弟兄二人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原来,乐山市人民医院胃镜检查科的萧逢得知二0七地质队考察过九老洞后,便到二0七地质队总工程师办公室了解洞中情况准备猎奇。那天我正在那里领取考察时的照片厂就和刘明远工程师把洞中的情况向他作了介绍。他回去后组织了六个年青人,于九月二十九日晚入洞,至半夜深入到神台里面三百米时,在死静的洞中忽然隐隐传来呻吟之声,岔洞很多,不知声从何来,令人毛骨悚然,几人商量后结伙探去,在一岔洞的泥坑星发现了泥土般垂死的江志强。

      至此,洞中能辨认的尸骨整整二十具。我想借此机会劝告有猎奇、好胜想法的人,在没有充分精神和物质准备的情况下,切不可贸然深入。


    第十六集 九老洞成因已查清 洞中生物谜又难解


    经过十九天的考察,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裂隙岔洞,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科学考察任务。据考察。九老洞的形成和峨眉山的成因密切相关。

      据地质学家考证,峨眉山形成在距今八千万年前,地质历史上的新生时期。我们所处的欧亚大陆板块,由于受到印度次大陆板块的俯冲碰撞,岩层发生剧烈运动,东部下降为海拔约垂百米的峨眉平原,西部上升为海拔约三千三百米的高山。峨眉仙居于邛崃山脉南缘,有丰富的地层,各种各样的岩层和千差万别的地貌形态。国际上通用的十三个地质时代地层巾,就有十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出露在峨眉山地区。距今一亿八千万年至八亿多年的浅海碳酸盐和滨海碎屑沉积所形成的石灰岩、白云岩、砂质岩,构成了本区高中山地区的主要岩层。其中九老洞所处的白云岩层归寒武纪。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地下溶洞中饱水带进入饱气带,不断地遭受渗流侵蚀,最后干涸形成现今的干枯溶洞。渗流侵蚀过程中,塑造了这形态各异的洞穴景观。

      据地矿部岩溶研究所和二0七地质队的考察,九老洞的形成受两个因素控制。一是岩性控制——始终出现在白云岩内,一是受构造裂隙控制——始终和构造裂隙伴生。根据前者,九老洞不会形成太深的竖洞,因为白云岩厚度小而平缓,根据后者,由于这里存在北西、北东两组构造裂隙,洞穴必然呈网状交切,形成迷宫。在两组构造裂隙交切处,就形成竖井。整个洞穴或狭窄或低矮。当受构造裂隙控制时,窄而高!受层面裂隙控制时,宽而矮。洞申有较大洞室六十七个,足见其形态复杂。总之,它形成如今的形态,经历了形成、淤积、侵蚀、干涸等变化过程。

      测量结果表明夕洞的伸延方向是北四十五度西,洞口到最深点八百米,最低点下降八十四米,洞的延伸方向基本沿岩层下倾方向,下倾角为十三度,所有洞穴总长一千五百零五米。洞内温度,过神台后就进入恒温带,不管冬夏都是摄氏十度。相对湿废百分之百。洞内裂隙流水,除离洞口四十米的一眼泉由于游人取水、洗手污染,大肠杆菌较多外,其它都较清洁。但洞中尸骨较多,此水难以饮用。

      值得一提的是九老洞中的生物仍有使人不解之处。千是老鼠,据我观察,老鼠踌足迹最远可以到达深井顶部。这里绝对无可见迸线,在通往深井顶部的入口处,水平突出五公分左右宽的岩层沿井壁大约有一点五米长。这岩上有明显的老鼠足迹,这些足迹都是紧靠井壁的。老鼠走到这里只要稍微离开井壁就会掉下深井,可是在深井底部并没看发现老鼠遗骨,可见它的感官能保证自已在黑暗申判定方向和障碍、那么,这是什么感官?无人知晓。二是蝙蝠,我第五次冬季探险九老洞时厂在阴河高大的狭缝中见到一只惊飞的蝙蝠。这里不仅远离洞口,而且沿途狭小曲折是蝙蝠无法逾越的。那么这从蝠从何而来呢?三是大斜洞在深井和阴河里面,这里面应该说不会有任何动物,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六月二十五日,我们六名队员在人斜洞里用餐后,把剩下的空罐头瓶堆在一起。到六月二十七日,我们全体八名队员来到这里时,我惊奇地发现,这堆空罐头瓶散在四周;显然是被什么动物拱散的。这是什么动物呢?这深井里绝无可以充饥的东西,它又是怎样生存的呢?研究洞穴生物的房峰保对此亦感到奇怪。

      考察工作结束以后,研究所的三位同志即返回桂林。

    215503475_10_20210215103709333.jpg 215503475_16_20210215103709833.jpg

    现在已开放的入洞前120米景象







    回复 dsu_marcocopyright:copyright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2-28 09:34
  • 签到天数: 138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1-3-7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不容易看完了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3-14 11:47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1-3-8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2-22 13:27
  • 签到天数: 301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1-3-9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太长了,实在太长了
    来自苹果客户端来自苹果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4-13 17:52
  • 签到天数: 86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1-3-10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普的经历文章,值得看看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0-26 21:32
  • 签到天数: 160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1-3-12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虽然文字缺乏校对,还是能学到不少知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1-5-12 22:50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4-21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这篇文章真的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7-19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完毕,向前辈致敬!那时候要是有咱们的筒子该多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4-6-27 22:53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2-1-20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的文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也可以获得极大的动力和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24 17:1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2-8-4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24 08:51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2-11-7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这篇文章是扫描OCR识别出来的,错别字比较多~
    感叹长辈们那些人的擦索精神,特别是作者衣先生,在物料那么匮乏的年代,为国家的探洞事业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3-9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容易,佩服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12-26 10:12
  • 签到天数: 317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10-24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条件好了,哪个手电厂家赞助再次探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论坛自带搜索|下载论坛app|手电大家谈-手电筒爱好者之家 ( 备案序号:鲁ICP备05002565号 )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与手电大家谈立场无关。
    最佳浏览模式:1920*1080


    GMT+8, 2024-12-27 04:21 , Processed in 0.173599 second(s), 5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