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深圳光中道电子 于 2018-7-3 16:17 编辑
防爆手电筒用于消防、电力、工矿企业及其他易燃易爆场所提供移动照明。地质勘探、旅游探险、边防巡逻、海防巡逻、救援抗灾、野外作业、坑道作业、森林防火、机场巡查、铁路巡查、考古及消防指挥、刑事侦察、交通事故处理、电力抢修等照明的使用需要。 防爆手电筒使用方法 1、充电时,只需将充电插口橡胶保护塞拔出,将充电器的输出插头插入充电孔即可进行充电;充电器内置充电保护装置,当充电器接通电源不充电时,指示灯为绿色;接上灯具开始充电时,指示灯为红色表示正常充电;当电池充满电后,指示灯变成绿色。 2、一次充满电后,可在3个月内随时使用;若长期放置不用,使用前应充电4~6小时。 3、使用中,当电池电量即将耗尽时,灯具的照明亮度会急剧减弱或突然停止工作,此时应停止使用并进行充电。 开关方式: 1档为强光;二档为弱光;三档频闪光;按四下关闭。 防爆手电筒注意事项 1、安装和维护灯具时,必须先断开电源。 2、非专业人员不得随意拆卸灯具。 3、使用时,灯具表面有一定的温升,属正常现象;透明件中心温度较高,不得触摸。 4、充电或拆卸电筒必须在安全场所进行; 5、每次使用完后应及时进行充电。 6、一次充满电后,可在1年内随时使用;若长期放置不用,每隔半年补充充电5小时左右为佳。 7、使用过程中,当电池电量即将耗尽时,电筒的光亮度会急剧减弱,此时应停止使用并进行充电或换上备用电池。 发光原理 发光二极管是由Ⅲ-Ⅳ族化合物,如GaAs(砷化镓)、GaP(磷化镓)、GaAsP(磷砷化镓)等半导体制成的,其核心是PN结。因此它具有一般P-N结的I-N特性,即正向导通,反向截止、击穿特性。此外,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具有发光特性。在正向电压下,电子由N区注入P区,空穴由P区注入N区。进入对方区域的少数载流子(少子)一部分与多数载流子(多子)复合而发光。
假设发光是在P区中发生的,那么注入的电子与价带空穴直接复合而发光,或者先被发光中心捕获后,再与空穴复合发光。除了这种发光复合外,还有些电子被非发光中心(这个中心介于导带、介带中间附近)捕获,而后再与空穴复合,每次释放的能量不大,不能形成可见光。发光的复合量相对于非发光复合量的比例越大,光量子效率越高。由于复合是在少子扩散区内发光的,所以光仅在靠近PN结面数μm以内产生。 理论和实践证明,光的峰值波长λ与发光区域的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Eg有关,即λ≈1240/Eg(mm) 式中Eg的单位为电子伏特(eV)。若能产生可见光(波长在380nm紫光~780nm红光),半导体材料的Eg应在3.26~1.63eV之间。比红光波长长的光为红外光。使用不普遍。 充电温度 一般情况下,充电温度在0℃~45℃。 放电温度 一般情况下,放电温度在-20℃~65℃;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采用低温电池和耐高温电池。电池组在出厂前一般经过放电处理,以防止运输途中由于震荡或其它原因造成短路,通常新电池不带电或只含20%左右的电量。 新电池或长期未使用的电池由于活性物质可能未能完全激活,使用前一般需经过两三个循环的小电流(0.1C)充放电处理,才能达到标称容量。长期不使用的电池应采用荷电状态储藏,一般可预充50%~100%的电量后储藏,每隔三个月建议对电池充电一次,以恢复到饱和容量。
1、近距离照明(1米以内,配合周围物体反光) 推荐多LED产品,适合作为营灯、头灯等在近距离书写、修理、进餐等,但是不提倡灯头越多越好,LED的工作电压在3V左右,所以很多手电、头灯都用3AAA电池来推动,20到30个灯头就接近电流负载极限了,再多容易损坏电池,减少照明时间,得到的亮度提升也不明显,个人认为5个以上就够用了,多出来的LED只会增加故障出现的几率。 2、中距离(2米到50米) 大功率LED产品,尤其以3W的产品为好,3W芯片也是公认的流明公司产品中最成熟的,买一个80流明左右的亮度,较低的电池消耗,特别适合夜晚出行。如果用到好的产品,聚光做得好,是可以照得很远的。其使用时间可以用大家在初中掌握的电子知识简单计算,比如用一颗3.6V 2000ma的电池驱动,工作电流为1A左右大致就是3W的功率运行,这样就能有两个小时的使用时间,而实际上,随电压下降电流会明显下降,而亮度降低就没这么明显,这个是LED的一大优点,除非使用驱动电路保持在满功率状态,否则实际使用时间大大长于计算值,以上面的1000ma电池为例,实际使用时间可能大于4个小时。 氙气灯产品,这类产品中高档的产品可能原本是实际用来提供军队、警察使用的。,举个例子来说,美国SUREFIRE 6P,使用两颗CR123A不可充电电池,灯泡调整好后跟灯杯是一体的,只能整体更换,能够提供60流明(厂家标称保守,对照国内,可以认为有120流明),一个小时的连续照明,灯泡使用寿命15小时,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如果追求小体积跟绝对的亮度,就选择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