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跑圈里流行一句话“瘦1公斤马拉松成绩进步3分钟”,!也就是说体重减少1kg,全马成绩提升3分钟。这是真的吗? 其实这里所谓的“瘦一公斤”指的是减少脂肪一公斤,而不完全是瘦掉一公斤体重。但这个“瘦一公斤能够进步3分钟”,是如何算出来的?
在网上对于“减重一公斤能够进步3分钟”的理论存这样一种算法。最大摄氧量(Y)的计算公式:Y=0.2X + 3.5,其中(X)是指每分钟可以移动多少米,由此推测出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单位为ml/kg/min,也即毫升/公斤/分钟。
假设
一个65公斤的跑者,全马最佳成绩为3小时30分,则他的最大摄氧量可以这样来计算:
42195米÷210分钟=200.93米/分
200.93×0.2+3.5=43.69(ml/kg/min)
以上就是这位跑者每公斤每分钟的最大摄氧量。因为他的体重是65kg,所以这位跑者的每分钟最大摄氧量就是:
43.69×65=2839.85(ml/min)
假设他的最大摄氧量能力不变,体重变成了60kg,则他的每公斤每分钟的最大摄氧量就会变成:
2839.85÷60=47.33(ml/kg/min)
以此最大摄氧量来反推他现在每分钟能跑多少米,就会变成:
47.33=0.2X + 3.5
X=219.15m
全马成绩就会提升为:
42195÷219.15=192.54m(3h12m32s)
所以这位跑者从65kg减到60kg, 全马成绩就从3h30m降到3h12m32s,这样计算的话,每减轻1公斤体重,的确进步了3分钟。
这样的算法看似严丝合缝,逻辑正确,忽略摄氧量的影响因素—体重。通常状况下体重越大的人,单位时间内摄入的氧气较多,体重较轻的人,单位时间内摄入的氧气量较少,因此为了合适的表述摄氧量的大小有两种方式:
绝对值:1L/min(升/分)为单位;
相对值:1ml/kg/min(毫升/公斤/分钟)为单位;
相对值就是单位体重单位时间内摄氧量的大小。所以当体重下降的同时,单位时间内摄氧量的大小也可能降低。探客手电提醒大家,这样的算法不尽合理,但是可以表达出的正确的观点:实力相同的跑者,体重越重,跑步时耗氧量越大,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跑起来就越费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