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wei01271
发表于 2017-1-13 16:28
jungle728 发表于 2017-1-13 16:18
去lygte-info.dk/review/Review%20Charger%20Opus%20BT-C3100%20V2.1%20UK.html看看这个评测就知道了,据 ...
大致看了下 里面好像没有C9000的数据 没有对比如何得出吊打C9000呢?
shark04
发表于 2017-1-13 16:45
chouro 发表于 2017-1-13 16:23
IC99 与 C3100 基本上是一样的,区别是 C3100分段降低电流,IC99是线性降低电流,区别不是太大,0∆V/-∆V ...
曲线已经明确表明,它是CC-CV法充电, CV段电流下降到一半左右判停, 100%不是 0∆V/-∆V 判停的。
shark04
发表于 2017-1-13 16:49
本帖最后由 shark04 于 2017-1-13 16:51 编辑
贴两个电源网上的图说明一下,LI电CC-CV法和NI-CD、NI-MH的 0∆V/-∆V 法不同。
http://u.dianyuan.com/bbs/u/27/1111458755.gif
http://u.dianyuan.com/bbs/u/27/1111458764.gif
注:红色的是电流, 蓝色的是电压,注意两种方法的不同。
jungle728
发表于 2017-1-13 16:50
niuwei01271 发表于 2017-1-13 16:28
大致看了下 里面好像没有C9000的数据 没有对比如何得出吊打C9000呢?
这个网站也有c9000的评测,不过我不知道是否能吊打,但我觉得这个算法不错,而且这个算法也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就有论文研究了,不过用到充电器上的就不多了。
chouro
发表于 2017-1-13 17:02
本帖最后由 chouro 于 2017-1-13 17:13 编辑
shark04 发表于 2017-1-13 16:45
曲线已经明确表明,它是CC-CV法充电, CV段电流下降到一半左右判停, 100%不是 0∆V/-∆V 判停的。
...
你说的0∆V/-∆V,是指那个冲高回落曲线是吗?恒流会有这个冲高回落曲线,降流也会有这个冲高回落曲线,只要不是涓流充电。
充电过程中,先有0∆V,再有-∆V,控制好充电电流,在0∆V阶段,就可以认为结束充电,不需要等待-∆V那个冲高回落的过程。
在0∆V阶段,事实上已经是微量过充,-∆V的出现,可以认为是轻度过充,但都可以认为对电池的影响很小。
你说的一半电流,这个是不存在的,我设过2A、1.8A充电的,最终好像都在500~600mA终止,小容量电池,也有过-∆V出现的,只是我手上没截图。
niuwei01271
发表于 2017-1-13 17:04
jungle728 发表于 2017-1-13 16:50
这个网站也有c9000的评测,不过我不知道是否能吊打,但我觉得这个算法不错,而且这个算法也不是什么新东 ...
这个话题就到这吧 可能我有些较真了 毕竟个人认为还是用一些具体的对比数据才能更使人信服 吊打 秒杀之类的没经过比较之前不是一个很严谨的表达只是个人看法{:5_603:}
chouro
发表于 2017-1-13 17:10
非常希望IC99的作者出来走两步
ss9g
发表于 2017-1-13 17:13
shark04 发表于 2017-1-13 16:49
贴两个电源网上的图说明一下,LI电CC-CV法和NI-CD、NI-MH的 0∆V/-∆V 法不同。
请教一下明智st4充电器的原理,谢谢
shark04
发表于 2017-1-13 17:14
chouro 发表于 2017-1-13 17:02
你说的是0∆V/-∆V那个冲高回落曲线是吗?
充电过程中,先有0∆V,再有-∆V,控制好充电电流,在0∆V阶段 ...
你说的一半电流,这个是不存在的,我设过2A、1.8A充电的,最终好像都在500~600mA终止,小容量电池,也有过-∆V出现的,只是我手上没截图。那就是500~600mA截止咯, 还是说明它是恒压阶段判断电流值下降停止的嘛.所以它不是 0∆V或-∆V判停的啊.
jungle728
发表于 2017-1-13 17:18
niuwei01271 发表于 2017-1-13 17:04
这个话题就到这吧 可能我有些较真了 毕竟个人认为还是用一些具体的对比数据才能更使人信服 吊打 秒杀之类 ...
这个算法我觉得还是挺好的,为此我还专门浏览了下那篇论文,觉得靠谱。而且研究这方面的论文还不少,估计是不屑于用到民用充电器上。
shark04
发表于 2017-1-13 17:23
ss9g 发表于 2017-1-13 17:13
请教一下明智st4充电器的原理,谢谢
这个不了解,没有充电曲线不知道. 几个mV的 Delta V 在曲线上很难看出来是Delta V型还是限压截止型.但是CC/CV 型很明显能看出来.
chouro
发表于 2017-1-13 18:06
本帖最后由 chouro 于 2017-1-13 19:31 编辑
shark04 发表于 2017-1-13 17:14
那就是500~600mA截止咯, 还是说明它是恒压阶段判断电流值下降停止的嘛.所以它不是 0∆V或-∆V判停的啊. ...
IC99肯定是0∆V/-∆V判停的,这个不用争了。我手上没其它数据证明,坛里有IC99的兄弟也不少,也许他们手上有截图。IC99跟C3100外观接近,性能基本上差不多,只是在某些细节上有区别,或许还真是同一作者。C3100同样也是后期降低充电电流的。
镍氢电池是没有CC/CV这种充电方法的;什么是CV恒压??锂电的CV有一个很明确的截止电压目标:4.20V,上到这个电压,充电结束。镍氢怎么恒压?镍氢是没有这个截止电压目标的。IC99的充电曲线确实有点像CC/CV,但绝对不是CC/CV,这个没法给镍氢充电。锂电池充电的恒压状态下,控制固定充电电压,电流随之被动下降。而IC99是主动控制降低充电电流,电压是自然升降,不受控制的。锂电充电控制电压,镍氢充电控制电流,这完全是两码事。
逐步降低充电电流那只是恒流充电的一种变化,目的是在充电后期,靠降低电流来保护电池减少冲击;也可以理解成尽可能减小充电最后的那个冲高回落波浪。原理跟恒流充电是一样一样的。
当然,最终充电停止的判断,还是靠0∆V、-∆V。
事实上 ,0∆V、-∆V是一种成熟的充电方式,对于有实时电压监测的智能充电器,很容量做到,不难的。
恒流充电改为后期降流,我个人认为这种充电方式是一种进步,也是发此贴的起因。
mytomatoes
发表于 2017-1-13 18:30
做过就知道。。。电流一降,-dv就出现{:5_619:}
ss9g
发表于 2017-1-13 18:32
赞同楼主的分析,谢谢分享{:5_639:}
chouro
发表于 2017-1-13 18:41
mytomatoes 发表于 2017-1-13 18:30
做过就知道。。。电流一降,-dv就出现
是的,降电流,-dv就出现,不过由于是充电器主动降低充电电流,我想它会考虑到这个-dv
搬一张C3100的充电曲线,好像C3100是阶梯式降低充电电流,而IC99是线性降低充电电流的,有点不一样
MW0324
发表于 2017-1-13 19:17
bc3100的确比ic9更好一些,ic9系列充电器基本上充电电流曲线和恒流恒压一样了,bc3100则是分段恒流微脉冲,充锂电池或者镍氢都一样。
chouro
发表于 2017-1-13 19:17
本帖最后由 chouro 于 2017-1-13 19:25 编辑
ss9g 发表于 2017-1-13 17:13
请教一下明智st4充电器的原理,谢谢
我有明智S68D,跟ST4应该差不多吧
明智就是恒流充电, 0∆V或-∆V判停。简单的充放电没什么问题;比较实用。如果说要测容量什么的,明智的缺点就是精度不高。
即时电流*即时电压=即时功率
即时功率相对时间积分,就是充放电能量mWh
即时电流对时间的积分,就是充电放容量mAh
能量/容量=放电平台电压
1.即时电流,比如设定500mA充电,IC99上可以看出一直在497~503mA之间有个波动,事实上也难以做到真正的恒流。明智就显示0.50A,具体就不知道了。
2.明智的时间不准,充电时间显示有会几分钟误差,至少我手头这台是这样。
容量是计算出来的,充电器本身的测量精度,以及电流、电压测得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位数、时间精度等,导致算出来的容量肯定会有误差,这个误差在计算时要加一个修正量。IC99可以自己调整这个修正量,明智出厂调整好了,准不准听天由命。
至于内阻,这种滑槽装夹电池的充电器,肯定都是测不准,IC99多了人工调整,那也然并卵。其实电池在不同的电压阶段、不同的充放电电流下、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内阻都不相同。
正因为内阻本身就是一变量,就算是专业的内阻仪,也很难做到精准。
再有,就是明智做不到恒流放电,它会自动减小放电电流。
shark04
发表于 2017-1-13 20:27
本帖最后由 shark04 于 2017-1-13 20:45 编辑
IC99肯定是0∆V/-∆V判停的,这个不用争了。
业界所指的0∆V/-∆V,恒流是前提, 原因是恒流充满后继续充电,电能不再转化为化学能,只能变成热, 所以电池会迅速升温,从而引起电压出现跌落, 这是由NI-CD/NI-MH的特性决定的,并不适用于其它类型的电池. 主动降电流产生的-∆V 没有意义, 因为未充满时如果主动降低电流 , 电池也会产生-∆V. IC99后段只是保持了恒流结束(达到截止电压) 时的输出电压, 电流下降是被动过程.
镍氢电池是没有CC/CV这种充电方法的
可以有,而且 IC99的作者在淘宝上描述如下:
细节方面:
1。镍氢和锂电末端恒压。
2。镍氢判停准,锂电截止电压准。
3。镍氢电池既可以根据截止电压判停,也可以根据DLETA判停,如果选择了截止电压判停但电压设 置比较高镍氢充电达不到会自动根据DELTA判停
作者说两种判停方法都使用了, 你的图显示是第一种.
什么是CV恒压??锂电的CV有一个很明确的截止电压目标:4.20V,上到这个电压,充电结束。
你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LI电的标准充电方法是恒流冲到4.20V, 并没有结束 , 而是进入恒压阶段, 等电流减小到1/10C才结束, 这个过程还挺长. 请看我23楼的第一个图.
镍氢怎么恒压?镍氢是没有这个截止电压目标的。
同样请参看上面 IC99作者自己的描述.
逐步降低充电电流那只是恒流充电的一种变化,目的是在充电后期,靠降低电流来保护电池减少冲击;也可以理解成尽可能减小充电最后的那个冲高回落波浪。原理跟恒流充电是一样一样的。
当然,最终充电停止的判断,还是靠0∆V、-∆V。
这只是你自己的猜想,并不一定是作者的目的,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作者说的末端恒压阶段的根据电流判停. 这个可以请作者来讲一讲.
事实上 ,0∆V、-∆V是一种成熟的充电方式,对于有实时电压监测的智能充电器,很容量做到,不难的。
这种成熟的充电方式的前提是恒流,不恒流的∆V不能用来判停. 技术上当然不难, 但是要ADC的精度比较高, 至少要12bit,基于成本考虑,像慧眼之类基于ATMega8 CPU的充电器的ADC只有10bit. 分辨率低于2mV
恒流充电改为后期降流,我个人认为这种充电方式是一种进步,也是发此贴的起因。
我认为是后期恒压, 非主动降流, 作者自己都说了"末端恒压" , 我认为这种判停方法对ADC精度要求低, 容易实现, 但对电压特性曲线不太"标准"的电池会不会充不饱或者过充还有待观察. 所以作者自己说结合了两种方法.
因为本人也DIY过几个NI-CD/NI-MH充电器, 所以对充电算法研究过一段时间, 本人以上内容均为根据楼主的充电曲线图所作的推测,错误之处, 敬请指教.
PS: 编辑改错字, 另附一张我DIY的充电器图( 太丑陋, 见笑了), 使用了12bit ADC的单片机, 电压分辨率0.5mV, 显示到1mV, -∆V 判停精度 2mV .
chouro
发表于 2017-1-13 21:21
本帖最后由 chouro 于 2017-1-13 21:47 编辑
shark04 发表于 2017-1-13 20:27
业界所指的0∆V/-∆V,恒流是前提, 原因是恒流充满后继续充电,电能不再转化为化学能,只能变成热, 所以电 ...
1.镍氢末端恒压,你的理解错了,也怪作者技术男没表达清楚。这个我问过作者用法:IC99确实有这个功能,其实是Vmax,但要在设置内打开,它的作用是充镍锌电池,或者说需要把镍氢镍镉电池充到特定电压的情况,这个开关默认是关闭的。后面一句“两种方法都使用”的意思是:打开了截止电压开关后,如果截止电压设得太高,会出危险,所以-dv继续有效,两者谁先满足条件谁优先。这个问题,估计手上有IC99的都知道。不打开这个开关,就是0dv、-dv判停,不用咬文嚼字去怀疑了。
2.锂电池没有一台充电器是充到4.20V再恒压的,差不多都是4.0-4.15之间,然后才转恒压,小电流充到4.20V截止。
3.电压0.5mV、1mV还是2mV是指充电器的测量的分辨精度,而不是截止电压的依据,就像万用表一样 ,想得到一个小数后2位的精确值,表至少要3位小数。电池电压本身就有波动。一般充电器检测到电池有10mV以上-dv才判停,10mV以下波动是电池电压的正常波动,1mV精度的测量值,用于显示屏显示是可以的,用于判停反而会造成误判。
最后啰嗦一句,不再参加争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自己去理解吧 自从智能充电器问世以来,一直以0dv、-dv作为判停的依据,为了更准确的判停,要求具有一定的充电电流,简单理解就是造成一个电压冲高回落的曲线,然而这个冲高回落的过程本质也是过充,对电池大大小小也一个伤害。C3100、IC99能够利用变化充电电流的方式,把这个冲高回落的过程降到最小,甚至看不出,对电池绝对有好处的,这是一个进步。
zlh19690912
发表于 2017-1-13 21:45
chouro 发表于 2017-1-13 17:02
你说的0∆V/-∆V,是指那个冲高回落曲线是吗?恒流会有这个冲高回落曲线,降流也会有这个冲高回落曲线,只 ...
楼主上个500mA充电电流的图嘛,我试过1A和500,1A充电会出现电流降到500的现象,设定500就不会下降,直到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