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说为什么要组队 就登山活动的发展来看,组队的基本目的是: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力量、去克服困难和危险。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具体活动中,在做好前期计划和了解队员能力的基础上,要争取在行进中保持良好的队形。 队伍的安排 我认为,除非是3、5人的小规模活动,否则行进过程中,应安排前锋、收队以及中军策应。如果队伍很大,或者队员间能力差异悬殊,要考虑适当的分组。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要能胜任,组与组之间的联系沟通必须肠顺。 通讯联络 最好携带对讲机,如果出现分组,要保证数量。没有对讲机时,有时可以使用手提电话,但户外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信号,而且危险的路段往往在没有信号的区域。其他方式还有哨子、镜子和灯号。哨子是很好用的工具,在大多数环境中,可以与视线以外的队友达成简单的沟通。镜子适用于天气晴好的白天,但只能直线传播。灯号则适用于能见度较好的夜晚。这些工具在使用前,应约好固定的代号。 行进中队形的保持 对于一般性质的活动,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而言,在开始的时候,领队要善于控制速度,以便于队伍整体拉开体力、顺利度过无氧期。就普通的户外活动强度而言,肌体从无氧运动到有氧运动的适应时间基本在半个小时左右。经过了初始阶段的适应后,队伍速度可以适当加快。但速度的掌握,一定要注意避免快速行军、多次休息的情况,其实这样一来整体速度反而慢。休整与行进的关系,视不同的路线、有不同的安排,但宗旨是保证整体计划的顺利实施。没有到达计划就餐的地点,尽量不要在小休时大吃大喝,因为这样会增加消化系统对血液的需求,从而降低了行动的能力,同时还有引起盲肠炎的隐患。小休时,能量低的人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糖分。在不同的地段,可以调整不同的速度。比如,平缓路段可以提醒大家加快步伐,危险或艰难路段则适当控制速度、要有耐心。注意不同阶段大家的体力分配。有时上下山走同一个路线,下山反而慢,那是因为之前体力有所消耗的原因。 危险性判断 危险存在于许多看起来很安全的地方,因为危险永远是相对的。登山户外活动中,各种客观环境的变化和队伍自身的变化,都会带来潜在的危险。比如,深圳的排牙山北上传统路线。在快到达第一个牙尖之前有一处3米左右的岩石横切,此时大部分人都会谨慎地通过,同时我建议领队在此安排保护。其实过了这块石壁后,还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危险——落石。因为接下来的陡峭路线正好通过石壁上方,路上有不少碎石,很可能发生下边还有人正在通过、上面却不小心踢下石头的危险事故。特别是对于大部队通过,隐患不小。所以,我们在这个路段,一般都是分组通过。根据过石壁后可待人的地方大小,通常我们采取8人左右一组的方式。当有人在上方时,下面暂停,保护人员或者撤离、或者靠近在石壁躲避。 关于个人能力的认识 许多刚开始玩登山户外活动的朋友,会片面地把能力等同于体力。探客户外手电认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要看整体,其中包括体能、技巧、经验、判断、心理素质、协作性等必备因素。所以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力强的人不是靠着大步流星甩开队友来证明自己的。恰恰是应该由能力强的照应能力弱的。既然大家走在了一起,就必须做到相互关注、共同进退。否则,失去了组队登山的基本目的。对于那些喜欢摆脱大队、自己一溜烟往前冲的朋友,建议他更深入地考虑登山户外活动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实在没有团队意识的,应该考虑单独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