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说我6AA推6V的灯泡不对,但相机测试之后,结果出乎意料。
本帖最后由 从耗子胖成猪 于 2015-9-12 21:28 编辑今天晚上决心对6V10W的灯泡进行一个测试。方法如下:
1、在一个小黑屋里,将手电筒固定在桌子的一个固定位置上。(旋转电筒,使灯丝正朝被拍摄物)
2、相机跟被拍摄的白色小风扇也同样固定位置。
3、电筒装5节电池的时候拍摄一次,然后换上6AA串联,保持相同位置和灯丝角度再拍一次。
结果如下:
1、6V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色温约2950K。
2、6V灯泡在6AA的驱动下,色温约3250K,而相机的曝光时间缩短了一半,说明亮度提高了一倍!
结论:
即便是超压使用,灯泡的钨丝温度也就是3300K左右,距离钨丝的熔点(3683K/3410℃)还有350-400度的差距,因此6V 10W的灯泡超压使用是完全安全的。而且超压之后,灯泡的发光效率大大提高了,光色也更为舒服。
同理,判断一个灯泡是否耐超压,我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给大家:
1、设定相机的白平衡为3000K。
2、拍摄一个白色的物体,例如A4打印纸。
3、把图片拉入PS,看看RGB中,R的数值高还是B的数值高?
如果是R高了,那么降低相机的白平衡设定2900K、2800K……
反之,如果是B值高了,则提高相机的白平衡设定3100K、3200K……
直到R、G、B三色基本相等,这个时候,相机的色温便大致等于灯泡钨丝的温度。
一般的说,尽量不要超过3400K便没事,放心玩。
你这个6AA,灯泡得到的电压未必比6V高多少。估计至少大半节电池的电压要耗在电池架的接触电阻和电池本身的内阻上。
这样色温已经3250K了,如果真上2个18650(满电),色温可能就朝3400K了。要试的话也简单,灯泡+电池+导线,直接连 你知道灯丝的各个部位温度是不同的吗?平均温度不是最高温度。
而且钨在高温下蒸气压比较高,2700度时普通白炽灯寿命只有1小时。 电池多不好管理啊 wlbx 发表于 2015-9-12 21:39
你知道灯丝的各个部位温度是不同的吗?平均温度不是最高温度。
而且钨在高温下蒸气压比较高,2700度时普通 ...
这个当然知道,所以说,要留300K的余量给灯泡。
一般灯泡的钨丝点到3400K左右就差不多了,不要试图继续超压了。
镁光的原装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色温都非常高,逼近3200K~3300K,所以镁光灯泡的超压性能很差,一超压就烧了。
我觉得只要是用手动白平衡就肯定能发现。
PS:嘎嘎,我认为,只要能把耗子烫成猪的,那是绝对超压了{:5_625:} 当初物理课听说过白炽灯超压容易烧毁,但是当初的有刷电机马达改造电刷后可以超压,别让马达电机过载导致很烫没事的。无刷电机有一些例外的可以超压,好像台达某些电脑风扇无刷驱动板是宽电压方案的,最好把无刷电机外转子打孔散热。 用可调电源直连灯泡不是更精准么 whseen 发表于 2015-9-12 23:56
当初物理课听说过白炽灯超压容易烧毁,但是当初的有刷电机马达改造电刷后可以超压,别让马达电机过载导致很 ...
马达超压跟白炽灯超压还是不一样的。
马达如果做好散热降温,有时候还能超压很大的范围,而白炽灯只要钨丝达到3700K就必烧毁。
shyxp 发表于 2015-9-13 00:00
用可调电源直连灯泡不是更精准么
太高档的设备俺玩不起啊!
而且这么折腾不也比较贴近实际么?
深蓝·17 发表于 2015-9-12 21:44
电池多不好管理啊
是啊,就喜欢2AA,方便。 本帖最后由 whseen 于 2015-9-13 17:44 编辑
从耗子胖成猪 发表于 2015-9-13 11:42
太高档的设备俺玩不起啊!
而且这么折腾不也比较贴近实际么?
DIY可调电源应该比以前简单多了。现在的话可以找个能输出的二手笔记本电源,再搞个可调数显降压模块不到百元就可以搞出一个15V到1V的降压可调电源,可以试验各种白炽灯玩玩。驱动LED和起动电流大的负载,最好先把恒流调到最大,再调节恒压到需要的电压,然后慢慢调整恒流比负载的恒压电流大一点。
6AA是6AA,不一定不行。不是7.2或者9v。
泡子体质也不一样,对个体泡子,很多时候不试试是无法知道的。。。 sfwjsxg 发表于 2015-9-13 20:17
6AA是6AA,不一定不行。不是7.2或者9v。
泡子体质也不一样,对个体泡子,很多时候不试试是无法知道的。。 ...
是的,关键就是要看光色,灯泡如果光色达到3400K就不能再超压了。再高就完蛋了。
钨丝也不是纯钨啊,感觉有些垃圾灯泡杂质太多的话,熔点就不保了 toud 发表于 2015-9-14 01:05
钨丝也不是纯钨啊,感觉有些垃圾灯泡杂质太多的话,熔点就不保了
钨丝不纯这点应该不至于,毕竟钨的提炼不是特别困难。中国在二三十年代就大量采钨了,钨本身是重要的军工物资。
垃圾灯泡的垃圾主要体现在加工方面,例如钨丝粗细不均,这才是最致命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