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使坏
发表于 2014-7-4 14:51
viziyu 发表于 2014-7-4 12:18
是的,根据温度调节。降档也是根据温度微调的,不会大起大落。
但我问过一次客服,温控可以降档,但是降温后不能自动回高亮,而且降档的幅度不小,不是你说的微调,只有ZL来给一个准确答案了
手电照过的国度
发表于 2014-7-4 20:28
muscel 发表于 2014-7-4 13:47
那个好像是管材弄出来的吧,和整块铝不是一回事啊
照这么说inova x5也是一体
斑马自然是更优良的设计
过去常见的一体化筒身实际属于是一体化外壳
六百马克二是一体化机身,紧凑可靠且散热性能更高
前面yy过,如果TM11、15采用这样的结构,那么拆过的人一定是完全不同的评价了
nafgnay
发表于 2014-7-4 21:37
本帖最后由 nafgnay 于 2014-7-4 21:40 编辑
ZebraLight 发表于 2014-7-3 23:32
从主要的发热源头LED到最终的跟空气(或手)接触的筒身表面, 所有的热传导途径可以看成是一个串联的热阻(类 ...
我倒没说这种灯珠电路合并起来就不能用了
就是觉得热阻大,不够优化,只是生产比较方便
但是按你说的意思
基板放在仓里灌封胶
基板直接贴紧铝壳并涂硅脂
难道前者热阻比后者小吗?
viziyu
发表于 2014-7-4 23:04
nafgnay 发表于 2014-7-4 21:37
我倒没说这种灯珠电路合并起来就不能用了
就是觉得热阻大,不够优化,只是生产比较方便
接触筒身的面积:
一、基板放在仓里灌封胶,接触筒身(仓和筒身一体化了)的面积等于整个基板。
二、基板直接贴紧铝壳并涂硅脂,接触筒身的面积等于基板边缘贴紧铝壳的一圈。
ZebraLight
发表于 2014-7-8 23:43
偶尔使坏 发表于 2014-7-4 14:51
但我问过一次客服,温控可以降档,但是降温后不能自动回高亮,而且降档的幅度不小,不是你说的微调,只有 ...
降或升的调节幅度大小, 完全根据环境温度而定. 刚点亮的时候, 或环境温度有突变, 调节的幅度自然会比较大.
偶尔使坏
发表于 2014-7-9 01:05
ZebraLight 发表于 2014-7-8 23:43
降或升的调节幅度大小, 完全根据环境温度而定. 刚点亮的时候, 或环境温度有突变, 调节的幅度自然会比较大 ...
降温后能自动调节回高亮吗?还是只降不升?
aqualiaster
发表于 2014-7-10 10:48
本帖最后由 aqualiaster 于 2014-7-10 10:51 编辑
ZL兄一露面
总是让人不由想起6330马克二的传说了
同问,ZL老大剧透下呗{:5_625:}
如果
发表于 2014-7-10 16:51
这个结构基本没有维修的可能啊,斑马对自己的品控还是挺自信的。
zcsydmz
发表于 2014-7-28 12:04
手电照过的国度 发表于 2014-7-4 08:28
类似整体通身的产品也有,比如TA1、TA2和TA4这些,其他家好像也有,记不起来了
但是电路部分的结构与 ...
TM系列尤其是TM26的外观设计还是很赞的。可惜了
手电照过的国度
发表于 2014-7-29 00:44
本帖最后由 手电照过的国度 于 2014-7-29 00:46 编辑
zcsydmz 发表于 2014-7-28 12:04
TM系列尤其是TM26的外观设计还是很赞的。可惜了
NC很多设计是较为经典的,金工也不错
但是其中一些对于内部细节的处理和考量可能要有欠缺
这是一个设计思路和产品策略的问题
类似TM11这样的小怪兽,即便采用一体化机身设计,散热能力也跟不上,还是需要降档、过热保护这些主动措施来弥补缺陷
这类问题,在市售的很多产品身上都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存在
相信大家都有很多想法的,可能各自不同
但是作为一普通玩家,又很难把自己的梦实现
只能劝诫自己不要太贪心就是了
雾色弥漫
发表于 2019-1-14 18:28
nafgnay 发表于 2014-7-3 21:34
你倒是说说看啊
怎么个吊炸天法啊?
真是好玩,目前最好的导热技术给你说的一无是处,斑马是唯一开高亮能迅速从筒头热到尾盖的,散热不好能这样?至于偷工减料,我所了解的加工工艺,这种是成本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