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火
发表于 2012-6-23 15:38
793529626 发表于 2012-6-23 12: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额..本来是应该喂王八的
XD吃了粽子没有?{:1_304:}
妖火
发表于 2012-6-23 15:41
howard113 发表于 2012-6-23 12: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纪念正直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至今仍然在求索{:1_287:}
妖火
发表于 2012-6-23 15:42
木水车 发表于 2012-6-23 12: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知道的干活
知道的也要干活{:1_295:}
妖火
发表于 2012-6-23 15:55
tanrasysky 发表于 2012-6-23 13: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早点拿一个外籍身份安全
对啊,那怕是尼日利亚的也不错{:1_296:}
试看天朝南大门最近有个尼国人在派出所“意外”升天,人家的大使馆竟要追究{:1_297:}
妖火
发表于 2012-6-23 15:59
feijh 发表于 2012-6-23 13: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人们提着粽子探望那些不认识的王八,没法子,怕莫名其妙被咬
现在的王八胃口越来越大了,光是粽子绝对不够,最起码搭上疯价茅台,而重中之重是红包{:1_297:}
793529626
发表于 2012-6-23 17:57
妖火 发表于 2012-6-23 15: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XD吃了粽子没有?
这个必须得吃啊
yfx
发表于 2012-6-23 18:33
过节热闹
yhlihb
发表于 2012-6-23 19:45
现在就是放假而已
time1200
发表于 2012-6-23 20:08
屈生是中原有记录的第一个同志
木水车
发表于 2012-6-23 20:39
妖火 发表于 2012-6-23 15: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知道的也要干活
{:1_292:}
fresho2
发表于 2012-6-23 20:41
古代战国时期, 有个叫屈原的人,是楚国贵族,骄生惯养,经不起挫折,当秦国灭了楚国,想不开就投河自尽了。因为他的诗写得好,所以人们记住了他,把他的忌日定为端午节。
首先,我是很歧视自杀的人。 其次,即使说屈原是爱国而殉国,那也是楚国人的事。而当年灭楚的秦国人都是楚的死敌,楚国后裔过个端午节就算了,难道秦国后裔还要给被自己杀的人过节?
我对节日看得很轻,过不过所无谓。国家随便一个句,亿万人跟着打转,显得多没主见啊。
yr7519
发表于 2012-6-23 20:51
妖火 发表于 2012-6-23 11: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安全第一命长久
呵呵,自己包粽子更有意思,吃着也放心,去年第一次做,今年才做第二次~~~
wlbx
发表于 2012-6-23 20:55
意义重大呀,可以放假一天。
要是韩国多申请几个文化遗产就好了。例如24节气什么的。
flybike007.
发表于 2012-6-23 21:07
买粽子吃。其他不管
金环蛇
发表于 2012-6-23 21:14
起源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屈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5.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元·吴廷晖:《龙舟夺标》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7.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而众多说法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ldg
发表于 2012-6-23 21:15
端午节是记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应该尊重他.屈原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华丽的诗篇,还有美味的粽子,更重要的是屈原用他的生命为我们争取到一天宝贵的假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向屈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反对禁摩托
发表于 2012-6-23 23:26
{:3_109:}无年无节好多年了··· ···
妖火
发表于 2012-6-24 11:48
time1200 发表于 2012-6-23 20: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屈生是中原有记录的第一个同志
原来屈老师是同志,可是比他晚了100多年的龙阳君却当上了开山祖师{:1_303:}
华电人
发表于 2012-6-24 13:39
开心就好
stone.c
发表于 2012-6-24 18:41
《赋得端午食粽》:掌中摩戏轻解绦,碧袍旋开露白瑶。唇含翘尖糯且润,齿合粉枣甘又娇。奴本楚江替屈子,今卧君前品双萧。每度初夏表心志,人道端午是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