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已有的100万字要分成4部分别出版。
无权威的 盗墓 文化
“鬼吹灯”是 盗墓 者的一个行规,在墓室的东南角放一根蜡烛,取陪葬品时要留下一两件,如果蜡烛熄灭了,就要把所有盗得的财宝放回原处。这表明墓主很贪财,宁愿不轮回而一直守护着宝物。这种说法自然是迷信,不过蜡烛熄灭说明氧气不足,也有一点科学依据。
《鬼吹灯》得以走红是缘于它独特的题材,在登载它的几个文学网站上,它的界定非常模糊:红袖添香网站把它归为惊悚类,起点中文网算作灵异类,天涯社区则把它算作是鬼故事,也有把它列为玄幻小说的范围,作者张牧野则认为它是探险小说。它由独立成章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有七八万字,讲一个名叫胡八一的人在80年代初参与 盗墓 的各种经历。开始主人公是边防战士,无意中进入昆仑山腹地有着巨大蝾螈和透明瓢虫的9层怪楼;转业后,他因为金钱驱使到了东北鄂伦春人居住区 盗墓 ,后来又随考古队寻找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消失多年的精绝古国……
张牧野写这本小说所用的笔名是“本物天下霸唱”,一个颇为古怪的名字,来自于一款游戏。一口天津腔的他对于小说中的科学依据,一概说自己是“瞎编的”。但实际上,从未有任何专家指出他书中的错误,一方面因为真正的 盗墓 者不会著书立传,另一方面,书中所提及的名词确实有出处,一些考古系的学生也在网上追着看这部小说,并用各种方法验证,书中的说法都有来历。
书中的 盗墓 专家被称为“摸金校尉”,这个词语来自于袁绍讨伐曹操的檄文,“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张牧野是从《三国演义》中看到的,在小说中, 盗墓 者的护身符叫做摸金符,前端用穿山甲的指甲制成。有好事者找到摸金符的图片,确实和书中描述很近似。他还提到一种昆仑木,将尸体藏在里面可以保持不腐;昆仑木上长有奇花“尸香魔芋”,红叶绿花,花体巨大,人接近它会产生幻觉,从而自相残杀。这种花在千年前曾存在过,传说是守护所罗门宝藏的魔鬼花。目前还有这种花的变种“泰坦魔芋”,也叫“尸臭魔芋”,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花。
这本书中涉及的特异事物和现象层出不穷,这是吸引读者的最大原因。昆仑山中遇到物体会着火的红色透明瓢虫,来自于一个民间故事;书中提到 盗墓 贼遇到尸变时的两样武器——糯米和黑驴蹄子,后者是作者编造的,前者在香港僵尸片中极其常见,是南方惯有的风俗。
张牧野说他学历不高,最熟悉的中国书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所有的书中知识都来源于常识和想象。他学的是美术专业,现在与朋友合开公司,做金融信托业务,因为公司生意不太好,经常坐在一起编段子,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关于 盗墓 。虽然坚持认为一切基于想象,但有些知识的确不是靠想象能得来的。比如沙漠中的精绝古城,史书记载说它存在于汉晋时期的尼雅文化,历史学家一直在探究它消失的谜团。在张牧野的想象中,精绝古城更多地具有唐文化的特点。
目前研究 盗墓 文化的书有《中国 盗墓 史》,多是讲述历史,究竟这个行业的内幕怎样,一直是个谜。在《鬼吹灯》里,有一套 盗墓 者的“ 切口 ”。尸体叫“粽子”, 盗墓 叫“倒斗”,“元良”是对同行的尊称,“龙楼宝殿”是超大型古墓。这些暗语一些是作者自己编的,另一些是 盗墓 者惯用的。从汉朝时兴起的 盗墓 行为,除了底层农民为了糊口外,其中有一部分是有技术知识的职业 盗墓 贼,甚至有一些人把 盗墓 发展为“爱好”,例如西汉广川王刘去。有文字记载的 盗墓 技巧有林荫识墓,雷底听墓,水渐墓形, 盗墓 贼还发明了考古工具洛阳铲。《鬼吹灯》中把使用洛阳铲的 盗墓 贼视为庸手,主人公用的是工兵铲,他不用分析土质,仅从外观就能对墓葬有个大致判断。这些技巧通过师徒传承,虽然形成了文化但不能见诸于文字。 盗墓 者中也出现了不同的行业,这是由于其分工合作形成的。如有探墓,绘图,凿穴,识器,起藏等,每一门技巧学问都很深。像对于听风的,就有探墓与凿穴的不同,探水的就有凿穴与起藏的不同。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