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三星和台积电,到美国建厂,投资下去以后,后面美国又附加了一堆的条件的.韩国正在和美国磋商,应该和其他事情一样,没卵用,台湾直接选择硬吞苦果,因为本来就是跪舔,连皱一下眉头的勇气都没有. 美国又不搞环保不推新能源,卡什么脖子, 宁王以前是在ATL上班的,抄作业的终于干死了写作业的。牛逼
ATL, 20年前接触软包锂电的时候,就在关注电芯上的丝印是不是ATL的,那时候还有德赛,飞毛腿等丝印
ATL是日本TDK的全资子公司。。。 https://ts1.cn.mm.bing.net/th/id/R-C.ed88741b040805f9e3113c8559f5a3a1?rik=mNGWM72jY75E5Q&riu=http%3a%2f%2fww2.sinaimg.cn%2fbmiddle%2f9150e4e5ly1fiv4chv5jsg209g04oh1f.gif&ehk=pQnfBVbvSjAj4s4FxP%2bZE5966Yx4OOm70aK37cSXNUE%3d&risl=&pid=ImgRaw&r=0 教主终于从镍镉的坑里爬出来了?{:6_652:} 小熊不爱 发表于 2023-4-5 19:07
美国又不搞环保不推新能源,卡什么脖子,
凭啥不搞新能源,趴在欧萌和韩日身上吸血不香吗?血还算厚也能吸得到的也就剩这些怂货,能续命就不挑剔了。
本帖最后由 penetrating 于 2023-4-6 10:28 编辑
穿越流水线 发表于 2023-4-5 19:14
宁王以前是在ATL上班的,抄作业的终于干死了写作业的。牛逼
ATL, 20年前接触软包锂电的时候,就在关注电 ...
1999年,ATL成立于香港,曾毓群是三位创始人之一。正值上升期,大股东突然撤资,2005年6月,TDK以1亿美元的低价,收购ATL。20年前,也就是2003年,彼时的ATL应该跟TDK还没有多大关系。CATL是ATL动力电池部门分离出来的,但与ATL早没了股权关系,何为抄作业?干死ATL也是不存在。产品都不一样,基本没有竞争关系。一个主攻动力电池大单体,一个是消费电子小电池。 发现教主是人才 在这里发帖真委屈他了 应该去央视或者环球时报这种大媒体去工作 这哥们绝对是论坛流量明星!{:5_604:} weose 发表于 2023-4-5 21: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教主终于从镍镉的坑里爬出来了?
难怪我觉得那个id好眼熟
penetrating 发表于 2023-4-6 01:31
1999年,ATL成立于香港,曾毓群是三位创始人之一。正值上升期,大股东突然撤资,2005年6月,TDK以1亿美元 ...
在90年代那个时候,多少人放弃了铁饭碗。
曾毓群也算一个,从体制内辞职之后,他跑到了广东,进了一家外资的磁电厂打工。
这样的人高学历能果断辞掉体制内工作,多少还有点魄力,那能力的话大概率也是有的。
所以没多久,曾毓群就在厂子里面混成了管理层,并且被厂子派出去学习电池技术去了。
这次学习算是打通了曾毓群的任督二脉。31岁的时候,曾毓群就成了这家外资企业的工程总监,当时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这个职位已经算是天花板了,想再往上走基本上没路了。
这个时候曾毓群觉得时机到了,手里也有点钱了,技术自己也掌握了,一起打拼的小伙伴也各就各位了,那就创业吧。
宁王传记
那个时候,是1999年,手机刚刚兴起,那个时候的手机不像现在这么花哨。
那时候的手机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芯片、电池、机壳。曾轶群搞的就是手机电池,然后他和他的小伙伴找来了很多当时风靡的诺基亚手机,把电池拆开,开始研究电池里边的构造经过。
研究着,他发现这种电池多次充电之后会鼓包变形。这里大家是不是有印象,以前大家用的手机电池是不是容易鼓包,鼓包之后你再继续用,那就有爆炸的风险了。
然后曾毓群就问了当时技术比较靠前的美国的同行,结果美国那边说这个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电池就是会哭爆。
他就想了,如果我把这个技术解决了,那市场不就是我的了吗?,别说他还真解决了。
曾毓群就因为这个事儿一战成名。2003年,曾毓群的公司开发出新的聚合物理电池,拿到了苹果1800万台iPod的电池单子,后来曾毓群还帮苹果解决了MP3电池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
再后来,在三星手机经历多次的爆炸门事件之后,曾毓群的电池也成了三星的首选。
所以说曾毓群发家靠的就是手机电池,这也为他后来做新能源车的续航电池打下了一个基础,让他在后边一飞冲天。
2011年,曾毓群在老家宁德市成立了宁德时代,准备发力国内动力电池领域,但是这个时候,国内动力能源领域已经有了一个大哥,比亚迪的王传福。
车企马上都自建锂电池工厂了!
锂电池到底有啥技术含量?能卡住其他友商脖子的独家技术? 曾毓群去的这家东莞工厂叫新科电磁厂,隶属于日本TDK香港子公司,当时是全球电脑硬盘磁头大王,全球七成以上的硬盘磁头都由它供应,年营收高达10亿美元,他从技术员干起,1999年被提拔为公司首位大陆籍的工程总监,当时曾毓群刚过三十岁。
一般来说,从总监起步,逐步成为外企的高管,基本上就是职场的既定成长轨迹,这也是一般人的正常选择,但就在1999年,曾毓群刚做了总监不久,他又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职创业!
据说,曾毓群选择创业是被自己的两位老上司“忽悠”,在香港成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而他的产品方向,也是从此前做电脑硬盘磁头,转行到新兴的锂电池技术,相比于原来工厂的垄断地位,锂电池技术却是一片未知的大海,绝大部分人看到的是风险,极少数人看到的是机会。
不仅如此,当时正处于第一波互联网创业浪潮的高峰期,新兴的风险投资也开始进入到我国,ATL依靠其人脉关系获得了250万美元的A轮融资,并且拿到了锂电池的专利授权。
ATL创业初期极为艰难,当时的锂电池市场几乎被日资企业所垄断,加上不久互联网泡沫破灭,风投资金都风声鹤唳,公司的未来前景岌岌可危。
不过,最终依靠曾毓群等人的技术攻关,ATL依靠高性价比的产品打开了手机锂电池市场,还在2002年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又在次年借助苹果iPod的发布,进入到苹果供应链中,最终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锂电池大王。
有趣的是,虽然第一次创业就很成功,但是曾毓群等创始人团队却没有赚到太多钱,而且在鬼使神差之下,ATL在2005年又被日本TDK以一亿美元全资收购,这相当于曾毓群辛苦创业六年之后,又成为昔日老板手下的打工人。
当然,爱赌的曾毓群不会甘愿接受这样的结果,他在2008年成立了动力电池部门,开始车载锂电池技术的研发,同时期ATL也在福建宁德开始建厂,而且当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引入新能源汽车,给一个全新的行业打开了一扇窗户。
在2002-2003年需要快速成长扩大规模时急需资金,ATL过多地引入了风投资金,导致创始团队持股比例很小。后来电池市场激烈竞争过后,汉鼎、凯雷、3i这三家持股最高的机构股东悉数选择退出。在股权出售过程中,ATL创始团队的老东家,也就是新科的母公司——日本TDK集团在2005年6月以1亿美元的金额收购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ATL成为TDK的全资子公司。从此ATL就成为了一家由中国人创办、中国人实际控制,却由日资控股的公司
国家政策对动力电池采取了白名单制,外资性质的电池是没法上白名单的,也就没法拿补贴。比如上汽ERX5曾经用过韩国LG的电池,结果瞬间就被撤下了工信部的名录。国家对动力电池有很大的掌控,外资企业是没办法上白名单的,上不了白名单也就没有市场,企业就废了。
锂电产能咱们的确不小了,老美的资本家的确是愿意在这方面与中国合作的,即便是老美的政客们警告他们不要,他们也要,因为这符合他们资本家的利益,至于咱们锂电是不是处在前列,是不是把日本干趴了,这个倒没看到什么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