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l_ww__ 发表于 2021-9-10 15:02

PBX2 发表于 2021-9-9 06:17
说到点子上了,那个年代很多歌曲都是套用日本流行歌曲的曲调,港台做词家填的国语粤语词,说白了就是翻唱 ...

世界各地的曲子,包括日韩,欧美都有,不过好像2010年之后这种填词翻唱就少了。是不是因为网络发达了?翻国外曲子,一下就被很多人知道。

PBX2 发表于 2021-9-10 16:23

__ll_ww__ 发表于 2021-9-10 15:02
世界各地的曲子,包括日韩,欧美都有,不过好像2010年之后这种填词翻唱就少了。是不是因为网络发达了?翻 ...

有这个因素,再就是目前自我保护意实强了,套用的版权费用高了,有的人家甚至禁止翻唱,否则人家会起诉演唱者,到时候打起官司来了也许会出很多费用的。

she993 发表于 2021-9-10 16:40

toyboy 发表于 2021-9-9 23:37
你理解错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指一个单一的频率正弦波里,如何展现正弦曲线,你看图2,是用非常多的幅 ...

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你可以上微博搜:【信息量超大,干货超多】采样率,越高越好吗
里面有对这个的解释。
如果你是对的,你可以去挑战:奈奎斯特 香农 采样定理

toyboy 发表于 2021-9-10 17:18

she993 发表于 2021-9-10 16:40
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你可以上微博搜:【信息量超大,干货超多】采样率,越高越好吗
里面有对这个的解释。
...

你是不是看漏了什么?我这里只是说明数码到模拟之间的“实现”转换过程,“采样”只是过程中的一种辅助计算手段,我这里并没有讨论‘采样’方面的内容。。

kkklove 发表于 2021-9-11 00:21



80-90年代还是以模拟录音为主,大部分伴奏还是乐器直接演奏录音,少量数码调音(特例是荷东和猛士),形成伴奏带以后,歌手进入录音室进行人声录制,然后混合成母带,那个时候还是磁带录制,母带也是,没电脑什么事。应该是2000年左右,数码录音就上来了,数码录音技术指标很高,乐器大部分都是电子键盘的音色库模拟的(不确定),直接在电脑上就能够编辑混音形成整条伴奏音轨,但是这种数码音轨缺乏空间感、现场感,也就是老烧耳朵里面的“模拟味”,而这时候大部分的乐器演奏家就已经开始失业了。为什么你听邓丽君的歌曲那么HiFi,屡屡进入发烧测试碟,不管是乐器分离度、前后纵深、人声和伴奏的定位都清清楚楚,不像数码录音完全在一个平面上的感觉?因为邓丽君的伴奏,是整个乐队实际演奏啊,它是现场录音的,甚至是演唱会现场一次性录音。缺点是解析度不够,这是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限制,但后来经过现代数码技术优化母带后,那音质真是,秒杀很多测试碟的,就像欧美很多40-50年代的电影,经过数码修复后,那画质,不得了。所以,80-90年代的磁带,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一听就听得出来。


我们以前听歌,先是听到一首好听的,问:这谁唱的?然后开始喜欢这个明星。现在的年轻人是,是先喜欢一张脸蛋,然后问:这家伙唱过什么歌?然后去找这个人的歌听。快餐时代到了,现在的歌听的不是旋律,不是词曲,而是编曲、个性、节奏、变化。在港台黄金时代过来人看来,这批人不好好唱歌,就喜欢哼哼唧唧,不知道在唱什么。就像女明星的整容脸,我根本分辨不出这些人的声音区别在哪里。上面有位朋友的说法我很认同,所有人都在把“他”唱成“擦”,我也很恶心这一点,这是在学港台腔吗?


zuozuoluo 发表于 2021-9-11 12:40

kkklove 发表于 2021-9-11 00:21
80-90年代还是以模拟录音为主,大部分伴奏还是乐器直接演奏录音,少量数码调音(特例是荷东和猛士),形 ...

我觉得你这个说的 最靠谱 。以前的歌 确实有些乐器听起来不太明显。。现在的倒是挺明显。

zuozuoluo 发表于 2021-9-11 12:44

kkklove 发表于 2021-9-11 00:21
80-90年代还是以模拟录音为主,大部分伴奏还是乐器直接演奏录音,少量数码调音(特例是荷东和猛士),形 ...

我就以前的歌 老听到架子鼓的声音 但又不确定到底是不是架子鼓的声音

zuozuoluo 发表于 2021-9-11 12:47

kkklove 发表于 2021-9-11 00:21
80-90年代还是以模拟录音为主,大部分伴奏还是乐器直接演奏录音,少量数码调音(特例是荷东和猛士),形 ...

再一个感觉就是以前的歌 感觉声音离着很远现在的歌声音都比较近。

kkklove 发表于 2021-9-12 02:54

zuozuoluo 发表于 2021-9-11 12:47
再一个感觉就是以前的歌 感觉声音离着很远现在的歌声音都比较近。



玩过PC-HiFi的人都知道,再高级的箱子,放在电脑桌面上,放在显示器2边,音质怎么调都上不去,为什么?你应该把箱子放在脚架上,左右距离拉开,你的椅子后退,形成黄金三角皇帝位,马上空间感就上来了,人声拉远,前后纵深出现,桌面低频谐振不见了,音箱的素质就体现出来了。但这个不现实啊,所以传统HiFI和电脑桌面音箱是两种取向,电脑桌面音箱要专门做近声场设计,不一样的。

uikyhuang 发表于 2021-9-12 07:55

轻风吹 发表于 2021-9-9 19:17
前面说的很对,音箱也就那样,几十年没多**展。音频电路倒是越来越先进,参数上早就超越了以前追求高保真 ...

是大功率输出管出现,以前几十瓦输出功率就是顶尖了,现在一仅一对输出管就能做到250瓦,参考hifidiy那边,没功率低音是出不来的,而且以前的珠江大喇叭也是纸盆的,本来就不太注重低频。

__ll_ww__ 发表于 2021-9-14 02:46

kkklove 发表于 2021-9-11 00:21
80-90年代还是以模拟录音为主,大部分伴奏还是乐器直接演奏录音,少量数码调音(特例是荷东和猛士),形 ...

那2000年代的一般国语流行歌曲是怎么制作的,这类歌曲一般都是CD形式发行,也有磁带版的。这个时候已经普及数字录音了吗?还是仍然模拟为主?
不过就算现在,歌曲一般不都还是有专门的乐团负责的吗?不会是电脑模拟的吧?

coffecat 发表于 2021-9-14 03:54

廉颇老矣

T8468 发表于 2021-9-14 12:45

我把这东西两看,一是技术一定是进步了,二是记忆固化,我们老了,就像东方红太阳升,爸妈说我们永远不如那个时代

kkklove 发表于 2021-9-14 20:46

本帖最后由 kkklove 于 2021-9-14 20:55 编辑

__ll_ww__ 发表于 2021-9-14 02:46
那2000年代的一般国语流行歌曲是怎么制作的,这类歌曲一般都是CD形式发行,也有磁带版的。这个时候已经普 ...

CD或磁带都只是发行的载体,跟母带没关系,以前的母带是磁带,现在的母带应该是数字化的,在硬盘上,就像电影,以前是胶片,现在都是数字存储载体,电影院线放映,发行商只要带一张加密硬盘过去就可以了,这是无损的。以前很多老的磁带型母带,唱片公司应该都把它数字化了,重新发行多次也不会有损耗。

至于乐队,要知道很多乐器是没有办法用音色库模拟的,即使可以也没办法达到演奏家的演奏水平,比如口琴、小提琴、钢琴、吉他,这个就需要录音室录音,乐队也是这样。最容易模拟的就是鼓点、节奏,通过在电脑上简单的排序、复制、调速、编辑、环境音色,马上一首曲子的基调就出来了,然后再把其他的伴奏、人声混进去,一个作品就出来了,我们熟知的网络歌手就是这么做出来的。数字化带来的最大的便利是就是音乐随意的编辑、变化,就跟我们编辑WORD一样。


PBX2 发表于 2021-9-15 07:52

本帖最后由 PBX2 于 2021-9-15 09:58 编辑


chonggao 发表于 2021-9-15 07:56

说的是流行音乐吧,既然是流行就跟时代有关,也可以从照片的流行服饰看出当时的朝代,这个没什么稀奇。
90年代后正是发烧友鼎盛时期,采用模拟多轨录音,开盘录音机做母带,其音质无与伦比,现在鉴定音响器材的音质还得用哪个时候的黑胶或者录音做评测。

__ll_ww__ 发表于 2021-9-15 22:06

kkklove 发表于 2021-9-14 20:46
CD或磁带都只是发行的载体,跟母带没关系,以前的母带是磁带,现在的母带应该是数字化的,在硬盘上,就像 ...

不过专门的歌手和有一定规模的唱片公司,应该不会像网络歌手那样随便电脑混音一下就出唱片了吧。还是会请人演奏的?

PBX2 发表于 2021-9-16 08:40

__ll_ww__ 发表于 2021-9-15 22:06
不过专门的歌手和有一定规模的唱片公司,应该不会像网络歌手那样随便电脑混音一下就出唱片了吧。还是会请 ...

他说得对极了!毋庸置疑。

以前的所谓母带说的是那种24轨专业录音棚用开盘式磁带录音座录制出来的现场录音带。

而现在的所谓(母带)已经变成了数字化录音体系了,前级从话筒到调音台估计还是模拟的,但是在记录上已经通过ADC变成了硬盘SD卡之类的载体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老歌一听就听出来了?